道教起源於古代的巫術和神仙方術,是中國固有的宗教,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蘇州地區歷來有崇祀神仙鬼怪的習俗,範成大《吳郡誌》卷二《風俗》稱"其俗信鬼神,好淫祀"。道教於東漢後期傳入吳地後,得到廣泛傳播。大體而言,蘇州道教於魏晉六朝時趨向成熟,唐宋時興盛,明清以後不再得到官方扶持而漸趨衰落。
吳地的修道之士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吳郡誌》卷九《古跡》載洞庭山有毛公壇,為漢人劉根修仙得道之處;葛洪《神仙傳》卷三載有吳郡人沈羲,"學道於蜀中",後主持"吳越生死之籍";陶弘景《真誥》卷十二《稽神樞第二》載有吳人言城生,學道於"總括吳越之萬神"的"東卿司命";卷十四《稽神樞第四》載有北海安丘(今山東安丘市)人郎宗,出任吳縣縣令,"精通道術",能預知災異。
漢末中原地區屢遭兵燹,而吳地僻處東南,遠離政治中心,很少受到戰爭的影響,不少中原民眾南遷,早期道教也傳入吳地。從漢末至三國兩晉間,"先後傳入江東的有屬於太平道支派的於君道、帛家道,屬於五鬥米道支派的李家道、清水道、杜子恭道團等。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被稱為'妖賊'的農民起義組織活動於江南"。
東晉以後,吳地道教以五鬥米道為主,但在漢末三國,影響較大的要數於君道。於吉在吳地影響極大,孫策有次大會諸將賓客,當"盛服杖小函"的於吉出現在眾人面前時,"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
這壹情景令孫策深為忌憚,他擔心於吉對其部眾影響過大,容易聚眾起事,於是下令收捕於吉,並不顧諸將和母親的求請,堅決將於吉處死並懸首於市。於吉死後,"諸事之者尚不謂其死,而雲屍解焉,復祭祀求福",可見早期道教在江東風靡壹時。
東晉南朝是蘇州道教史上的壹個重要發展階段。天師道在吳地流傳廣泛,但早期道教的組織渙散、科律松弛等缺點也日趨突出。更為嚴重的是,早期道教常成為下層民眾發動起事的工具。於是,和北魏寇謙之在北方整頓天師道壹樣,東晉南朝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等也在吳地革新道教。吳地道教漸趨成熟。
東晉定鼎東南,改稱天師道的五鬥米道也隨之南下,逐漸成為吳地道教的主流。東晉南北朝時,"青徐數州,吳會諸郡,實為天師道之傳教區",許多世胄高門都是信奉五鬥米道的世家,其中包括吳郡的顧氏、陸氏、張氏、孫氏(孫吳後裔)等。
加入道教的這些門閥士族大都衣食無憂,文化素質也相對較高,他們最青睞和重視的,是早期道教中那些服餌養生、健身廣嗣甚至長生不死的種種仙術,至於那些夾雜了原始巫術成分的粗陋方術儀式,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尤其令士族擔心的,是五鬥米道早期家長式的祭酒統民組織制度和註重平等、周窮救急的教義,很容易成為發動下層民眾與皇權統治者抗爭的思想武器,如東晉孫恩起事,前後歷時13年之久,擁附民眾曾多達十余萬,即與孫氏家族世傳五鬥米道有著重要關系。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等為代表的東晉南朝道教理論家開始對天師道教義進行全面改造,剔除其中違背儒教禮義的主張,同時整頓天師道組織制度,建立宮觀制度、完善戒律制度,道教中可能與皇權發生沖突的教義被大量刪除,"變成皇權認可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倫理觀念的壹個部分",吳地道教也從主要傳播於基層社會的民間道團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成熟宗教。
齊永明十年(482)起,陶弘景及其弟子在江蘇南部的茅山居住數十年,草創茅山上清道團。茅山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上清派也因此被稱為"茅山宗",成為道教中以茅山為中心、廣泛傳播於江南各地的重要派別。
蘇州地區與茅山近在咫尺,自然與上清派關系密切,也受到上清派的諸多影響。在茅山修行的道士雖以句容、丹陽人居多,但也有不少來自吳郡。被上清派奉為第二代宗師的楊羲,即為遷居句容的吳人。梁武帝時,有吳郡人張繹精研道法、獎勵學徒,並常與陶弘景探討釋老二教義理,受到後者欣賞。
張繹在茅山曾任崇虛館主、道士正,梁普通三年的《九錫真人三茅君碑》,就由他所立,事見《茅山誌》卷二十《錄金石編》。《茅山誌》卷二十還收錄壹塊《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碑陰所記參與立碑的茅山弟子8人,其中2人來自吳郡。師事著名高道李含光的茅山派第14代宗師韋景昭,於唐德宗貞元元年羽化之前,"傳授蘇州龍興觀道士臯洞虛",說明茅山上清派在蘇州地區有所傳承。
唐室尊老子為祖,遂尊崇道教,五代錢氏、兩宋趙氏也青睞道教,達官貴人爭相結好道士,蘇州道教也迎來壹個興盛發展期。唐高宗時,蘇州有道士史德義,居風景優美的虎丘山,離蘇州城區僅數裏之遙,常"騎牛帶瓢,出入廛野",其名聲之著,"高宗聞其名,召至洛陽"。又《太平禦覽》補稱史德義稱疾東歸時,洛陽"公卿已下皆賦詩餞別。德義亦以詩留贈,其文甚美"。可見史德義在洛陽期間常與公卿交往,彼此關系融洽。
官方看重道教的另壹原因,是試圖發揮道教祈雨禳災、穩定人心的宗教功能。寶正三年(928)三月,77歲的錢镠親自投龍簡文於蘇州太湖。錢氏自稱"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帥、尚父、守中書令吳越國王錢镠",並稱吳越國民安俗阜、道泰時康,"仰自蒼昊降祐,大道垂恩",故"特謁詣洞府名山,遍投龍簡,恭陳醮謝,上答玄恩"。
按道教有投龍大齋,或投金龍,或投玉簡,唐宋時在蘇州地區頗為流行,皆為祈福免災,蘇州道教勝地林屋洞***出土8條金龍、3枚玉簡、3枚金鈕等,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還在林屋洞投過玉簡和金鈕,"林屋洞投龍遺物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的道教投龍遺物"。
官方支持下,蘇州地區的道教宮觀大多翻新擴建。有宋壹代,堪稱蘇州宮觀最盛時期之壹。如玄妙觀在西晉稱真慶道院,東晉稱上真道院,唐開元二年(714)升格為宮觀,稱開元宮,規模益顯壯觀,基本奠定後世規模。
宋太平興國年間,開元宮擴建為太乙宮,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詔改稱天慶,賜幣大修道院。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頒賜昆山縣良田五十頃"充天慶香火田",天慶觀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道觀之壹。
常熟虞山原築有梁代乾元宮,年久失修,棟宇荒廢,榛蕪湮沒,道士李則正於仁宗慶歷年間蔔居虞山,以醫術濟眾,積聚金帛,又設醮募金,得以增修大殿及其他殿宇24間,後在當地官員曹仲言等贊助下,復塑三清聖像、增建北殿,數年之間,"宮宇復完,壯麗輪奐,邑人得以歲時祈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