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制度下,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就是《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壹些片段:壹片平坦寬闊的土地上有壹排又壹排的平房,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有竹林。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相互可以通過……人們在田野裏開往地忙碌著耕種勞作……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人能夠繁衍生存下去的“關鍵詞”就是“土地”。我們回顧歷史,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候的人類已經開始開發利用他們腳下的土地資源。
我們中國人自很早以前就有了對土地向往的感情自此可見壹斑。
是土地為我們人類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更是土地促使了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規則不斷進步著。
中國現代與古代農耕文化的區別現代的土地越來越值錢,由房價只升不降、收地賠償等政策來看,土地越來越緊俏。我們反觀古代,沒有那麽多高樓大廈,按理說人少得多的良好條件、封建朝代的朝朝代代都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背景之下,不應當是只要勤勞用雙手“開荒”開出來良田建立起房屋,豈不就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常態?這樣的日子何不美哉?
那又為什麽我們反觀歷史可以發現那些普通老百姓們明明十分窮苦,還不去自己尋找荒地開墾、自給自足,過上“男耕田女織布”的田園小日子;反而是跑到地主家做長工被地主階級剝削呢?難道是因為古人沒有那麽勤勞智慧?
不不不,不要太天真了,不是古代人不聰明不勤勞;並不是僅僅是我們設想的這麽簡單!雖說古代人少得多、且歷朝歷代都是以農業為重。但是,理想與現實是有壹定差距的,很遺憾,我們的設想在條條框框中不予成立。
與現代的城市化(公***建築規模宏大、高樓大廈縱橫交錯、住宅樓群密密麻麻、商業中心人群熙攘、園林綠地錯落有致)相比較,古代的百姓們的確是生活單壹許多,古代的社會體系中也有壹定的規則。
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思考,開墾荒地首先需要壹塊未開墾的空地,勞作工具咱們有挖土機咱們有特種機器用來農耕,咱們還有熱鬧非凡的農作市場買農作物,施肥咱們有化肥,後續蟲害咱們有現代農藥……壹系列的現代化設備,可惜在古代他們沒有啊!
中國古代的農耕規則首先土地問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就是這天下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壹處不是王上的土地,也就是說即使是荒地,那也並非妳獨自占有就算作是妳的了。有荒地,但假使政府不批準,那麽妳壹定不可以去開墾。就算是政府偶爾為了國民生活的發展,會有開墾荒地的政策,這樣的好事兒也並非每壹個百姓都能遇上,這樣的機會也是有限且稀少的。
其二,古代人民即使非常智慧,但是那時候還沒有機器,所有的農作勞動都要由人來完成。壹般肥沃且水源充足的土地周圍,會早早地圍成居住區域,形成農耕生態圈。而那些荒地距離居住區域往往遙遠而又偏僻。古代的代步工具就只有馬,窮苦百姓哪兒有錢去買馬匹啊,所以交通閉塞也阻礙了勞動人民的開墾步伐。
其三,假使咱們成功從政府處審批得到壹塊荒地。我們需要耕種,古代沒有拖拉機,古代人種地用的工具是牛。
那麽問題來了,在古代,耕牛的價值十分昂貴,這對於壹個家庭來說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歷史書冊中記載,北宋時期的牛價:壹開始兩貫,後來上升到十貫。這期間牛的價格就漲了五倍;由於牛對於古人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到後來牛的價格只會水漲船高。非常時期甚至“市壹牛須百千”,即100貫!
所以說,買房是壹筆巨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就好像咱們現代人買房子壹樣艱難,更何況古代還並沒有“貸款”這種購買方式,所以貧苦的百姓幾乎是買不起牛的。
就算是運氣好,政府撥款扶持,贈送了耕牛,養耕牛需要壹定的糧食,而貧苦人家本來就沒有糧食可食,就指望著耕牛耕作種出農作物好自給自足呢,誰承想養耕牛也需要壹定的糧食,耕牛由於體型龐大加上幹農活勞累,可能對糧食的需求比人還要多。那麽這對於百姓來說簡直是“負收益”的投資(百姓貧苦熬不過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更何況這期間還有可能鬧蟲災水荒,顆粒無收那更是災難)。
我們在古籍中可知“苛政猛於虎”,這並不是壹句玩笑話!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對於百姓的稅收是壹種直接的剝削。但是就像咱們前面提到的:農作物成熟中間還有好長壹段時間,天災呢,有蟲災、有水患……這期間有萬種變動的可能。哪怕發生壹個對貧苦百姓來說都是給本不富裕的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
百姓再危難,國家也要正常運轉;所以封建統治之下都是苛捐雜稅難倒老百姓。這樣的百姓們,哪兒能開得起這個荒地?所以,地還是那些“良田”,荒地極少有人開墾得起,賦稅呢,由於期間的戰爭等問題也越來越多,自己農耕的農民們有苦不敢說出口。在苛捐雜稅面前,他們選擇了避讓和忍耐。
那些種不起地的農民們(交不起稅收、開不起荒地),他們為了生計只好去地主家做佃農,為地主家的耕田辛勤勞作,換取工資來維持家庭的生計。
南方由於良好的先天的氣候因素,生產力比北方要強。也就是說,同樣面積的耕地,南方收益是北方的兩倍。但即使如此,稅收都是壹樣的交!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北方的地主會更加的剝削農民。
這種層層歷史背景之下,古代的百姓們如何能發財致富自給自足呢?
中國人對於土地所特有的情結,仔細觀察社會歷史中的點點滴滴,從古代綿延至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可是真情實意摻不得丁點水分的。
但是咱們參考前面所理出的條框規則,古代人哪兒是不願意開墾荒地,而是絕大部分人沒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