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門神的具體崇拜對象,常因時因地而異。概言之,大別有三:
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郁壘。首見於王充《論衡·訂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壹曰神荼,二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②此段引文,不見今本《山海經》,不知何故。
與上述引文大體類似的文字,屢見於漢代諸書。緯書《河圖括地象》雲:"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裏,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下有二神,壹名郁,壹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雲:"謹案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者),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乘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④蔡邕《獨斷》雲:"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裏,卑枝東北有鬼門,萬鬼所出入也。神荼與郁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
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禦兇也。"⑤可見以神荼、郁壘為門神是漢代流行的風俗。
以上諸書皆以神荼、郁壘為二人,應劭《風俗通義》更以為昆弟二人。清俞正燮對此加以辯駁,認為最初應是壹人,或即壹桃木人。其《癸巳存稿》卷十三雲:"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雲:'大儺訖,設桃梗郁壘。'是專有荼壘或郁儡壹桃木人,而不雲神荼神蔡。晉葛洪《枕中書》雲:'元都大真王言:蔡郁壘為東方鬼帝。'語雖不可據,然可知漢魏晉道士相傳,神荼郁壘止是壹神,姓蔡名郁壘。漢時宮廷禮制,亦以為壹人。"⑥此說雖然有據,亦只能反映風俗之演變,不能據此斷定作二神之非;在漢代,神荼、郁壘分為二神,已經成為當時風俗。
至南北朝,除托名葛洪的《枕中書》將其作為壹神(蔡郁壘),列入道教神譜,稱之為東方鬼帝(五方鬼帝之壹)治桃丘山外,《玄中記》又記雲:"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⑦歷南北朝至唐宋,記載神荼、郁壘者,代不乏人。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曰:"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⑧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卷壹亦引諸書記畫神荼、郁壘於門戶之習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在引錄諸書之後,寫《辨荼壘》壹條,謂:"荼壘之設,數說不同。……然今人正旦書桃符,多用郁壘、神荼。"其《寫桃板》條又引《皇朝歲時雜記》雲:"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⑨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在引錄《山海經》《玉燭寶典》等之後,又對其起源時代作出推測,謂:"立桃板於門戶上,畫郁壘以禦兇鬼,……蓋其起自黃帝。故今世畫神像於板上,猶於其下書,'右郁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AB可見以神荼、郁壘為門神,至宋代猶然。
繼神荼、郁壘之後,唐代又出現鐘馗捉鬼的故事,鐘馗亦被作為門神以驅鬼魅。事見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引《唐逸史》(已佚)之文曰:"(唐)明皇開元(713~741)講武驪山翠華,還宮,上不悅,因痁疾作晝(臥),夢壹小鬼,衣絳犢鼻,跌(跛)壹足,履壹足,腰懸壹履,搢壹筠扇,盜太真繡香囊及上玉笛,繞殿奔戲上前。上叱問之,小鬼奏曰:
'臣乃虛耗也。'上曰:'未聞虛耗之名。'小鬼答曰:'虛者,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即耗人家喜事成憂。'上怒,欲呼武士。俄見壹大鬼,頂破帽,衣藍袍,系角帶,靸朝靴,徑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後劈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雲:'臣終南山進士鐘馗也。因武德(618~626)中,應舉不捷,羞歸故裏,觸殿階而死,是時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言訖夢覺,痁疾頓瘳。
乃詔畫工吳道子曰:'試與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成圖進呈,上視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賜與百金。"AC《唐逸史》所記未必可信,但自唐代開始,人們相信鐘馗能捉鬼驅邪卻是事實。據記載,唐吳道子確曾作過鐘馗畫,唐孫逖、張說文集即有《謝賜鐘馗畫表》,唐劉禹錫又有《代杜相公謝賜鐘馗歷日表》和《代李中丞謝賜鐘馗歷日表》可證。除唐宋皇室於歲末賜臣下鐘馗畫像外,民間亦多畫其像以作禦鬼之神靈。或懸於室內,或貼於門上被視為門神。此俗壹直延續到明清,《清嘉錄》卷五引明《楊慎外集》雲:"鐘馗即終葵,古人多以終葵為名,其後誤為鐘馗。俗畫壹神像,帖於門,手持椎以擊鬼。"AD明史玄《舊京遺事》雲:
"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及安放絹畫鐘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裝之,綴銅環懸掛,最為精雅。先數日,各宮頒鐘馗神於諸親皇家。"AE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條雲:"今人於戶上畫鐘馗像,雲唐時人,能捕鬼者。"AF可見以鐘馗為門神,亦流行頗久。
元代以後,又曾以唐秦叔寶和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為門神。此說見於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正統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搜神記》卷六"門神"條曰:"神即唐之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號呼,六院三宮,夜無寧刻。太宗懼以告群臣。叔寶奏曰:'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屍加聚蟻,何懼小鬼乎!願同敬德戎裝(立門)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警。
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命畫工圖二人之像,全裝怒發,壹如平時,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雲。"AG此記載僅見於此二書(實源於壹書),不見其前之典籍。其所雲秦叔寶二人雖為唐人,但不能證明此俗起於唐代,不過北宋末已出現戎裝門神,是否出於北宋末,謹錄此以俟考。南宋佚名氏《楓窗小牘》卷下雲:"靖康已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AH宋趙與時《賓退錄》雲:"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胄裝。"AI他們皆未指明戎裝門神姓甚名誰,或許根本就未有特定者(如秦叔寶等),僅因為戎裝像很威嚴,更易對鬼神起震懾作用而采用之。明清時期則有明著戎裝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者,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門神》條雲:"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又說:"或朱紙書神荼、郁壘,以代門丞,安於左右扉;或書鐘馗進士三字,斜貼後戶以卻鬼。"AJ表明歷代出現的三個主要門神,在清代都受到同樣的供奉。
除以上三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又曾以溫將軍、嶽元帥為門神。《吳縣誌》雲:"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嶽二神之像。"AK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神即指嶽飛。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壹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另外,又有壹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壹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範致能《嶽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誌》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LB應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時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郁壘,而此時已是鐘馗出現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郁壘。此見《日下舊聞考》卷壹百四十七引《北京歲華記》,《清嘉錄》亦有所記。
此現象說明,壹種習俗形成後,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另壹種情形是新舊門神同時供奉,前引《清嘉錄》卷十二所記最為典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亦反映此情況,他說: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荼、郁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LC這些都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道教只是因襲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註:
①《禮記》第254~2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論衡註釋》第3冊1283頁,中華書局,1979年
③《重修緯書集成》卷六第39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荊楚歲時記》引此作《括地圖》
④⑥ABAC《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399頁,第850冊83頁,第920冊219頁,第965冊164~165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⑥《叢書集成初編》第0364冊381頁,中華書局,1983年
⑦《太平禦覽》第1冊137頁,中華書局,1960年
⑧⑨ADAFAHAIAJ《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2冊1127頁,第20編4冊2222頁,2221頁,第1編9冊5654頁,第9編8冊5120頁,第3編3冊1691頁,第6編4冊35頁,第1編9冊5758頁,5759頁,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AF《日知錄》中冊第24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AG《道藏》第36冊292~293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AK從《鑄鼎余聞》卷四"門神"條轉引
LB《藏外道書》第18冊567頁,巴蜀書社,1992年
LC從《中國民間諸神》第223頁轉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