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禹治水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後來被《史記》等正史所記載,流傳至今。2021年,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我國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個傳說的入選不僅是對大禹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對古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視。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
治水遺跡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壹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
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臺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
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