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為什麽可以自己奔跑呢?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為什麽可以自己奔跑呢?

“木牛流馬”之爭-----

三國時期諸葛亮制作的運送糧草的“木牛流馬”究竟

啥模樣?學術界壹直說法不壹。新疆工學院教師王湔從事

古機械研究,1985年5月稱復造出“木牛流馬”, 引來各

方關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文化研究專家譚良嘯卻認

為王湔復造的並非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雙方在各自的

領域內不斷研究、探索,但從來不曾謀面。3月8日,王湔

赴蓉探親之際,專程到武侯祠拜訪譚良嘯,就13年前的那

場爭論進行了壹次有意思的對話。木牛流馬該是什麽樣?

王:中國機械史的奠基人劉仙洲認為木牛流馬就是漢

晉時代的鹿車,即今所謂木制獨輪小車。我不同意這個觀

點,但傾向於它是壹種非常規的機械。

譚:我也不同意劉仙洲的觀點,木牛流馬不是獨輪車,

我認為是壹種人力木制四輪車,獨輪車重心高,很容易翻

車。

王:我總覺得自己復造木牛流馬最先切入的思路“步

行機械式”是對的,它形狀相似,也能走動,但不能負重。

譚:妳那個機械復雜,超過漢末三國時代古人的能力,

負重問題也沒有解決。據史書載, 木牛載重量約648斤,

流馬是在木牛的基礎上制成的,載重量比木牛少,但速度

快。當時四川耕牛缺乏,又不產馬,為了加強軍糧運輸,

如果制造壹個機械復雜、負重不多的工具,僅是壹個擺設。

王:我老家是浙江農村,附近的路很不好走,下雨後

十分泥濘,都說蜀道難,棧道就是那個樣子吧。

譚:不是妳想象的那樣,棧道分好幾種,寬的約兩米。

四川古代不用石子鋪路,整個棧道都是石板、木板路。漢

中與四川的棧道都是比較好的棧道,相當於現在的“國家

級公路”。

王:那我有壹個失策,對木牛流馬走過的道路不了解。

“木牛流馬”為什麽失傳?王:祖沖之對木牛流馬的理解

是“壹種奇械”。我覺得有用的奇械壹般不會失傳,可木

牛流馬怎麽連張圖紙也沒留下?

譚:從歷史上說諸葛亮是壹個踏實、實在的人,他的

發明都比較務實。劉備死後,他身上的擔子很重,沒有時

間去奇想。他當時只想少用點人力,多運些糧食。可木牛

流馬並非壹種理想的先進工具,並沒受到稱贊,不像八陣

圖、連駑、鎧甲、斧頭那些發明,沒有推廣開是失傳的原

因之壹。圖紙應該有,只不過沒發現,也或許時間久了,

紙張不易保存。

王:沒有受到稱贊?可陳壽為什麽將木牛流馬寫進《

三國誌》?

譚:那只是客觀的陳述。首先可以肯定諸葛亮是對運

輸工具進行了改進,否則不會冠以“木牛流馬”這個新概

念,具體有哪方面的改進需要進壹步探討。

王:《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仿制木牛流馬是否可信?

譚:司馬懿不可能仿制木牛流馬,那只是小說。他自

己有糧食,不需要想辦法運送。“木牛流馬”依然是個謎

王:我從事古機械研究,就是小時候由對“木牛流馬”的

興趣產生的,很有挑戰性。談話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對

什麽是木牛流馬,不好下結論。它的復造不能局限在學術

界的小圈子內。

譚:由於古書上沒有“木牛流馬”正規制作的記載,

又沒有圖紙流傳下來,復制“木牛流馬”很困難。武侯祠

也請工程師畫過圖嘗試復制,也搜集了許多見解,但效果

都不理想。王湔的復造算是如今國內存在的多種“木牛流

馬”中的壹種。

後記:王湔潛心於復原失傳的中華古機械已經40多年

了,他曾復造出失傳兩千多年的魯班木車馬、古代帝王置

於座位右側以示自警的欹器等。1985年王湔復造的“木牛

流馬”以木條、鐵條為構件,引起中外關註。《中國機械

報》1986年上半年還進行了“木牛流馬是什麽”的專題討

論。許多學者對“王湔是制造成功並驗證木牛流馬第壹人”

之說表示質疑,因為古籍記載著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南

朝的祖沖之在公元五世紀即復造出木牛流馬。不過,王湔

的觀點可以豐富木牛流馬的研究,活躍人們的思維。王湔

因復造“木牛流馬”引來不少商家垂青,去年還南下廣州

闖市場進行展示。近年來王湔也在國內不斷尋訪有關專家

學者多方征詢意見。

雞公車又名嘰咕車。交通運輸工具。據說是諸葛亮所創的“木牛流馬”。結構簡單,形似雞頭,壹般長4尺,前裝木制單輪,輪緣裹以鐵皮或硬質橡膠圈。輪上部裝有凸形護輪板,可坐人載物,車身後部有支架,便於停放。有燕尾形手柄,車夫以兩手持之前推。分寬架、窄架兩種。寬架載重量可達500kg,窄架能載200kg左右。輕便靈活,制作簡便。

廣元市區內有150km的古棧道,是三國蜀相諸葛亮出師伐的必經主道。諸葛亮為解決在這“天梯石棧”道上人背畜馱的運輸困難,研究制造了“木牛流馬”以代運餉。[清代]《昭化縣誌》載:“木馬山俗名大高山,在崐昭化八十裏……孔明造木牛流馬處”。這說明今廣元市中區三堆境內大高山,是諸葛亮北伐制造木牛流馬的場地之壹。《三國誌》亦有:“九年(231),亮復出伊山,以木牛運……。十二年(234),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說明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高伐魏時,為適應棧道所制造和使用的運輸工具。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創造。因而廣元人民傳頌至今,也是理所當然。

究竟木牛流馬是什麽樣的運輸工具?它和現在所使用的雞公車有什麽關系?這是鄉人時有議論的話題,也是我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上至今仍是壹個有益的問題。

《宋史》楊允恭傳:“允恭因建議曰……莫若用諸葛木牛之制,以小車發卒,分鋪運之,每壹車四人挽之,旁設兵衛,另戈地其上,寇至,則聚四於中,合士卒之力禦寇於外。”宋《事務紀原》小車壹節說:“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宋《陳後山集》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稗清《河工器具圖說》土車壹則:“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根據上述史學、學者的著作,可以斷定:所謂木牛流馬,就是今日的雙輪架車和獨輪小車,廣元人民乃至四川農村都將獨輪小車叫雞公車。這種獨輪小車,經過壹千七百多年壹直在廣元山區沿用下來。據1959年廣元縣農具改革辦公室統計,全縣的雞公車近兩千部。車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同崐1958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宋代]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上的獨輪小車相似,都是壹人在後面推,或加壹人在前面拉,也有在前面用壹頭驢拉的。但現今雞公車在結構上已改進成雙輪,或三輪、四輪的,輪子有鐵木結構的膠輪,或鋼料結構的膠輪,由人力、畜力發展成機械動力推拉。要說由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是現代科學成果,還必須說,古代比人力背挑大過好幾倍,而且靈便得多的木牛流馬,更是壹種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那麽,木牛馬究竟是否諸葛亮發明?《快史拾遺》蒲元傳有:“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按蒲元別傳,元牒杜佑《通典》說:“亮集督軍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馬。據此,則蒲元諸人實創之,非亮自創也”。廣元大高是其制造點之壹,山腳下便是著名魯班峽棧道(遺跡尚存)。這可以作木牛流馬的試用場地。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