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37 11,張自忠回到原部隊。此時該軍已編成59軍,張自忠任軍長。回到部隊的那天,他痛哭流涕,向全體部隊立誓:“今天除了* * *殺敵,向外國報到,我們找個地方和大家壹起死。”1938年初,被稱為侵華日軍“鐵軍”的板垣師在山東半島登陸,壹路向西,於3月初進入魯南軍事基地臨沂城下,以優勢兵力圍攻防守龐炳勛的40軍5個團。龐部與敵軍浴血奮戰數日,逐漸疲憊不堪。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調遣59軍增援臨沂。張自忠得到命令後,於180處領兵至臨沂北郊,隨後兵分三路,從北方向被圍之敵發起猛烈進攻,臨沂守軍也向開城發起進攻。兇猛頑強的阪源師在兩面夾擊下倉惶撤退。張自忠率部窮追不舍,在砂子嶺創建了半原新師,取得了抗戰史上著名的“臨沂勝利”。經過這壹仗,張自忠名聲大振,升任第27軍兵團團長。10年6月,升任33軍總司令、59軍軍長。不久,張自忠還在第五戰區擔任右翼兵團司令。
1939年5月,65438+10萬日軍分兩路入侵鄂北睢縣、棗陽地區。張自忠命令正面部隊死守陣地,同時火速派出兩個師迂回至敵後方,兩側夾擊日軍。他還親自率領兩個團渡過香河打擊敵人,粉碎了日軍圍殲33軍的企圖。隨後圍繞第五戰區,兵團全線反攻,壹舉收復棗陽、桐柏。史稱“湖北北大街”。同年65438+2月,日軍集中大量兵力向駐紮在長壽店地區的33軍132師陣地發起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屢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攻擊敵人的神經中樞,打敗敵人。他把132師的359團調到另壹個1營,以便在夜間偷襲鐘祥縣的日軍總司令部。臨行前,他鼓勵士兵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也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很快就過去了。但死亡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為國為民族死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鼓勵下,突擊部隊當晚偷襲30裏,壹舉拿下日軍總司令部。進攻前線的日軍聽到巢穴被端的消息非常震驚,大為驚慌。張自忠指揮部隊進行猛烈反擊,日軍後撤60裏,大獲全勝。這場戰役被稱為“湘東勝利”。蔣介石稱張為“最好的部隊”,稱他的防區為“模範戰場”。普通人把張自忠稱為“活著的關公”。
1940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再次入侵鄂北睢縣、棗陽地區。當時只有33軍74師兩個團駐紮在香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陸軍中將軍銜的總司令,本不必帶兵進攻作戰,但他不顧部裏的壹再勸阻,執意讓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香河西岸,而他則親自帶領剩下的兩個團和特務營直屬總司令部渡河。
1年5月,張自忠親自告訴手下所有將領:“看最近的形勢,敵人可能又要碰釘子了,只要敵人進攻,我弟就去河東,和我弟同歸於盡。”國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除了我們為之而死,別無他法。我相信,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我們的國家,我們五千年的民族,絕不會死在三島的奴隸手裏。為國家和民族而死的決心永遠不會改變。我願意鼓勵我的兄弟們。"
5月6日晚,張自忠親自給副司令員馮治安留下了壹份冷遺囑,進壹步表達了他誓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由於戰區整體戰局和自身責任,我們不得不渡河與敵作戰。現在我們決定今晚去香河東岸。到達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38師、179師)取得聯系,則率領兩個師與馬師作戰,不考慮北上之敵。如果我們無法與179D和38D取得聯系,也就是三個有馬的團正朝著我們的最終目的(死亡)北上。無論做什麽,都要有良心的安慰。今後,我的兄弟將負責公共和私人事務。從今以後,我不知道我會說再見,還是永遠不離開。”
兩封信有著“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的大無畏精神。後來,它們還被周恩來稱贊為“忠誠和英雄氣概”的兩封遺書。
5月7日,張自忠率兩個團、1特務營* * * 2000余人東渡香河後,壹路奮勇出擊,於6月5438+04日在方家集阻擊日軍13師。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包圍並進攻張。張自忠毫不退縮,指揮部隊殲滅了比他多壹倍半、十倍以上的日軍。日本人傷亡慘重。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麽這支中國軍隊能打成這樣。後來聽說是張自忠率領的,立即派出大批軍隊,企圖消滅這個敵人,以免後患。6月5438+05日,壹萬多日軍分南北兩個方向向張發起進攻。經過激戰至65438年6月6日拂曉,張自忠被迫退守南瓜鋪十裏長山。日軍用飛機大炮把南瓜店炸成了壹片火海。張自忠從早到晚,壹直嚷嚷著要投標,中午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點,張自忠只剩下幾百名官兵。他把他所有的警衛都調到前線增援,只留下八個人,包括高級參謀和副官馬。他拿出筆,給戰區司令部寫了最後壹份近百字的報告。當他把它交給馬時,他說:“我在艱苦的戰鬥中死去,我對國家和民族沒有良心。妳要盡力殺敵,不要辜負我的野心。”後來,張自忠被機槍子彈擊中腰部,躺在地上浴血奮戰。張自忠中了五槍後,為了不被日軍俘虜,開槍自殺。壹代名將,壯烈殉難。與張自忠東渡作戰的2000名官兵也全部戰死在南瓜鋪十裏長山。殘暴殘暴的日軍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誠和勇氣。他們脫帽向張自忠的遺體敬禮,並用上好的木頭將他安葬,立起靈牌。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難,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壹切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體。繼張自忠任59軍軍長後,黃維剛又率部強渡香河,與敵激戰兩晝夜,傷亡200余人。最後,他在方家集找到了英烈墓,開棺擡忠骨,然後把棺材運到重慶。由陸路運到宜昌,停在東山寺,事先沒有公布。然而消息壹出,宜昌人竟有數萬余人前來祭奠。當靈柩運到重慶朝天門碼頭時,蔣介石帶領軍政要員到江邊,親自幫靈柩扶棺,再次爬樓梯,護送靈柩橫穿重慶市區,來到重慶北碚雙柏山安葬,並追悼金將軍。馮玉祥將此地改名為“梅花山”,並親筆為老部下題詞“張將軍不死忠弟。”延安還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題詞“精忠報國”。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翼城縣壹度改名為資中縣。1941年5月,在張自忠南瓜鋪山頂建“張將軍自忠殉難”紀念碑,在山腳建十裏長山陣亡官兵2000人公墓。1982年4月6日,中國人民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八個女人投江:是東北抗聯運動中女兵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 * *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八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與日軍浴血奮戰到底,永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自盡的英雄事跡。
1938年夏,日本關東軍集結偽蒙古人和滿人,在松花江下遊發動“三江討伐”。東北抗聯四、五軍為擺脫困境決定西進,屢遭日軍追擊攔截,犧牲了不少抗聯戰士。5438年6月+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1師壹支100多人的隊伍被伍肆渾河封鎖。第五軍女兵隊共有八名女戰士,分別是:冷雲(原名)、、楊、、黃桂清、、、安順富。經過幾天的突襲,士兵們又餓又累,於是老師決定在岸上休息壹晚,明天早上過河。5438年6月+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很冷了。在河邊紮營後,部隊生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璐發現河邊有篝火在閃爍,向日軍守軍報告抗聯戰士正在河邊休息。午夜過後,日軍熊本上校集結了1000多名日軍和偽軍包圍抗聯戰士。天亮了,抗聯兵發現了日軍,沖了出來。冷雲很平靜,命令7名女兵躺下。敵人沒有發現他們,向大部隊逼近。這時,情況非常危急。在這裏,冷雲決壹死戰,果斷組織女戰士從背後攻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頓時慌了,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壹部分兵力向他們還擊。大部隊趁機突出日軍的包圍圈。沖出來的戰友們終於聽到他們齊聲喊道——“趕緊出來!把槍拿在手上,把戰爭打到底!”日軍得知他們只有8名女兵,更加猖狂,大喊:“投降!”皇軍不會虧待女人的!“大部隊發現還有8名女兵沒有沖出日軍包圍圈時,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但由於日軍火力強大,均告失敗。被包圍的八名女兵扔出最後壹顆手榴彈,趁敵人臥倒時銷毀槍支,手挽手涉入冰冷的烏順河...並寫出了“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八名女兵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只有13歲。
“八婆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了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司令周保忠得知“八個女人投河自盡”的消息後,當即寫下“將來伍肆河畔牡丹江畔,也要有壹個英雄的女人”。解放後,中國* * *制作方拍攝了壹部以“八婆投江”為主題的電影《中華兒女》,女主角們的高尚氣節強烈感染了千千千千萬萬的中國人。9月7日,1986,為紀念八位女烈士而建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她題詞:“八女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