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壹生貢獻

魯迅壹生貢獻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初學醫,後因決心改造國民的精神,棄醫從文。魯迅壹生,創作近四百萬字,翻譯五百多萬字,整理古籍近六十萬字。魯迅的著作譯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

魯迅的文章滲透著壹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魯迅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壹個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悲慘命運和提出了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體----農民連同他們破爛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靈魂,帶進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魯迅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紳折磨得成為木偶人壹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壹類機智能幹、純樸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泥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魯迅在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 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壹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壹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了壹個可悲、可嘆的鮮活的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壹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直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

魯迅的作品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從留日時期就確定致力於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吶喊》、《仿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國民靈魂的藝術實踐。比如在《孔乙己》中,魯迅通過酒客的笑聲跟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的對比反映了“社會對受苦人的冷漠”。《藥》反映了因國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眾》通過首善之區街頭十八個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們靈魂麻木的***性。在獲得世界聲譽的《啊Q正傳》中,魯迅更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啊Q這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形象中,從而完成了壹個包涵復雜思想和社會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精神典型。

魯迅的作品通過生動的細節描繪來達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後雜談》中,他就活龍活現地刻劃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們自欺欺人的醜態:“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見牛的臨死的觳觫,於是走開,等到燒成牛排,然後慢慢地來咀嚼。牛排是決不會‘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沖突,於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齒,摸摸肚子,‘萬物皆備於我矣’了”。

魯迅是壹個真正的、嚴峻的現實主義者。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特別擅長通過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同時,魯迅又決不機械地恪守前輩現實主義在創作中已經形成的特點和格調。魯迅生活在新舊交替嬗變的時代,有價值的東西常常在現實中遭到毀滅。因此,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具有深刻的悲劇性,總體上呈現出沈郁的風格。但在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和國民性的弱點時,作家諷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現出來,使這些作品中的悲劇因素跟喜劇因素互相滲透,互相轉化。讀者在接觸魯迅筆下所描寫的悲慘、齷齪、病態的現實之後,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引起深沈的思索和療效的註意。

魯迅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壹直排下去。掃蕩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如果不能把魯迅當作中國的民族魂的話,那麽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壹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則是當之無愧的。魯迅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顆珍貴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