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源流
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 壹、中國傳統文化起源之學說 1、西來說: 2、中源說:正統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說史,大多從盤古說起,即所謂“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 盤古: 中國傳說系統中的領頭雁,他的事功只是開天辟地,同人事並無多大關系。按《三五歷記》所載,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壹丈,地日厚壹丈,盤古日長壹丈,如此萬八千歲。” ② 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種文獻說法不壹,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壹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以後者為主。也有文獻以祝融、女媧或黃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農氏則是大多數文獻的***識。 古人認為,歷史按皇、帝、王、霸的順序展開,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戰國的霸道,且壹代不如壹代。《管子·兵法》曰:“明壹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莊子·人世間》:“古者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經訓》:“帝者替太壹,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三皇時代,人民生活並不幸福。《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以為王,號之燧人氏。”《呂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 三皇給人民帶來了福祉,但卻沒有“治國平天下”的偉業。 三皇的功業: 燧人氏的功業是“鉆木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業是“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農氏的功業是“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土堯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說法不壹。 《國語》記展禽語:“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黃帝、顓頊、帝嚳ku、堯、舜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紀》都依此說。 《呂氏春秋》以少白臯、太白臯、黃帝、炎帝、舜帝為五帝。 2 《淮南子》以黃帝、顓頊、堯、舜、啟為五帝。 最為後人接受的是《國語》的說法。 五帝的功德: 《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娥,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能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以鬼神而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帝嚳:“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節用之,扶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三皇只是教人謀生的手段,而五帝則是養民惠民,所體現的是道德政治,三皇只是文化的創始人,五帝則是文明的締造者。 3、懷疑說:顧頡剛的“層累說” 在中國的歷史學界,對遠古歷史的懷疑論者不乏其人,但最有成績的則是 20 世紀上半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1923年,顧頡剛在同錢玄同討論《詩經》的辨偽問題的壹封信中,系統地提出了人的“層累說”,即“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大意有三: ①時代愈後,傳說的古時期愈長; ②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人物形象愈是高大; ③即便對某壹歷史人物或事件是否屬實尚無把握,但亦可知道它在傳說中的最早狀況。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而顧頡剛認為,盤古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說虛構的人物,而且越是往後世,虛構的歷史愈早。在西周,人們只知道有個大禹,到春秋時期,才有堯舜的傳說,黃帝、神農是戰國時期的杜撰,三皇之說直到秦代才有,而盤古的傳說更晚,是漢代後才出現的。 ①、盤古 盤古是壹個純粹虛構的人物,而且虛構的年代很晚,大概是東漢後期的產物。嚴格說來不足以充任中國傳說系統中的領頭雁,他的事功只是開天辟地,同人事並無多大關系。 ②、三皇五帝: “三皇”所指何人,各種文獻說法不壹,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壹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以後者為主。也有文獻以祝融、女媧或黃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農氏則是大多數文獻的***識。 .“五帝”: 《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很少提到三皇的功德。 3 五帝的說法是戰國時期才有的。據徐旭生先生的研究,“直到春秋戰國前期還沒有見到五帝的說法,在《左傳》、《國語》、《論語》、《墨子》、《孟子》等書中都不見有五帝的名稱,就是顯明的證據。···到戰國後期五帝的說法才盛行起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但是,五帝崇拜在戰國前就存在,《論語》、《孟子》對堯舜評價很高。《尚書》中就有《堯典》、《舜典》。 黃帝果有其人嗎? 根據古代文獻,黃帝是確有其人。《周逸書》、《山海經》、《國語》、《大戴禮》、《呂氏春秋》、《史記》等文獻都言之鑿鑿,尤其以司馬遷的記載最為詳細:父少典,母有蟲喬氏,與炎帝為同胞所生,且有兒子二十五人。 但是,這些作品都是春秋戰國之後的作品,而在此之前的古籍則根本沒有提到黃帝,尤其是《尚書》,從堯帝寫起。軒轅之丘、涿鹿之野、黃帝泉、黃帝陵等能證明黃帝真實存在過嗎?黃帝陵,司馬遷之前,傳說中的黃帝並無葬處,而是“乘龍升天”。司馬遷壹方面承襲舊說,另壹方面又認為“黃帝崩,葬橋山”。但是“橋山”又在何處?《五帝本紀》沒有提供下文,於是有陜西橋山說、甘肅橋山說,涿鹿橋山說,陜西還有兩個橋山,壹個在陜北、壹個在陜西中部。傳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活動範圍大致在今陜西壹帶。何以到今北京附近的涿鹿之野與蚩尤作戰。 炎帝葬於湖南茶陵,今炎陵縣。 舜帝葬於湖南的九嶷山。傳說舜帝帶著鵝皇和女英兩個妃子南巡,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結果溺於湘水,葬於九嶷。據說還在今天的韶山演奏過《韶》樂,百鳥朝奉,韶山之名由此而來。 追溯黃帝的緣由,必須從先民的五方觀念說起。 從甲骨文看,殷人已經有了五方觀念。郭沫若的《殷契粹編》所收錄的蔔辭就有東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記載,“四土”加上“商”或“中商”,正是東南西北中五方。 五方觀念大約在西周初年開始演化為“五色”或“五方色”的觀念。《逸周書·作洛》是最早記載“五色”的文獻:“周公···及將致政···乃建大社於國中,其土遺東青土,男赤土,西白土,被驪土,中央釁以黃土。”周人起於陜地,這裏到處都是黃土高坡,因而周人以黃色為貴。而且,由於殷人五方觀念的傳統,周人同樣劃天下為五方,以陜地為中心。周公營洛,洛邑雖然不同於陜地的土色,但出於王權中心的考慮,周公又只能將洛邑壹代作“黃色”看待,大社中央著以黃色。周人尚黃,以及“五色土”思想的提出,與加強中央集權有關。 五色後有五行思想。 由於五色觀念直接同王朝政治相結合,而王權是需要神話的,所以周代的統治者因其尚黃而很自然地有了對黃帝的崇拜。黃帝又同皇帝相同,在色曰黃,在權曰皇。《釋文》曰:“皇帝,本又作黃帝”。《淮南子》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黃帝是中央之帝。 二、炎黃子孫 黃帝之前,尚有神農、伏羲、女媧,甚至燧人氏、有巢氏等先人,然而中國人所認定的祖先則是黃帝,現代人以“炎黃子孫”自稱,為什麽? 黃帝首先建立的壹個部落聯盟; 黃帝首先開始了道德政治; 黃帝首先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漢族人的確基本上是炎黃的血脈。 4 三、龍的傳人 中國人對自己還有壹個美稱,即“龍的傳人”。 壹.龍是什麽? 《爾雅·翼》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黿,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象這樣壹種怪物,自然界是沒有的。但奇怪的是,在中國的造型藝術和詩詞歌賦中,有關龍的形象的描寫和刻畫比比皆是,尤其是皇宮府第,更是龍的天下,墻壁和梁柱等地方無不有龍的造型,而且,兩千多年來,龍向來被看作是君權的象征。皇帝稱作為真龍天子,視為龍的化身,其身體是龍體,面目是龍顏,胡須是龍須,外衣為龍袍,住所為龍禁。 可以說,龍崇拜是中國文明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根。前些年的文化熱和尋根熱,學者們各法奇想,探究龍的本來面目,有鱷魚說、雷公說、松樹說、馬說等。這些多基於對龍的外形的分析。說其為鱷魚,是因為鱷魚體大,有鱗片,形狀似人們想象中的龍;說其為雷電,是因為天上的閃電,形同巨龍飛舞,飛天,降雨;說起為松樹,是因為松樹的樹皮似龍鱗,樹枝似龍角;說其為馬,是因為有的龍的造像,龍頭如同馬頭。但這些說法都經不起推敲。 ①.龍常與水相聯系,而松樹、馬均與水關系不大。 ②.許多文獻都說,龍最基本的特性是“能細能巨”,“能長能短”,“能幽能明”,而這是動植物 或自然現象均無此種特性。 ③.原始人所崇拜的對象,往往是同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東西,而且與人類生存的意義較大。 而上述幾種東西除雷電外,均與人類的生活關系不大。 ④.龍崇拜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儒道兩家所信奉的,其本義壹定同中國文化的 內在精神有關。而上述幾種東西均不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 ⑤.君主被當作龍的化身,而中國政治的特點是宗教與君權的統壹,相應的,龍崇拜也壹定是 體現這壹層次政治文化意義的。而上述幾種解釋都不能切到這壹層面。 ⑥.也是最重要的壹點,中國人何來自稱為“龍的傳人”,即是說,龍最初是當作自己的祖先來 崇拜的,但是,從古代文獻裏,都找不到相關的證據。 在古代文獻裏,有關龍的記載或描寫很多,歸納起來,大體不外如下幾個方面:壹,龍居大澤之中,與水有關;二,龍能興風雨,主管人間雨水;三,龍的外形變化。 A. 龍與水 《說文》:“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又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風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左傳·襄公二十壹年》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水為陰性,澤為山中之凹地。山之凹地,有水曰澤,無水曰谷,介於澤谷之間的是溪谷。 《爾雅·釋天》:“水註川曰溪,註溪曰谷。” 帛書《老子》,谷寫作“浴”,強調有水的溪谷。而溪谷在古人眼裏常被用來象征女性生殖器。 《大戴禮·易本命》:“丘陵為牡,溪谷為牝。” 高誘註《淮南子》,說得更為直接:“丘陵高敞,陽也,故為牡;溪谷汙下,陰也,故為牝。” 近人周予同先生也指出,中國古代曾以溪谷為女性生殖器而加以崇拜,而澤和淵與溪谷基本是同義的,即女陰之象,那麽居於大澤或潛入深淵的龍是什麽呢? B.龍與雲雨 龍不僅居於大澤,潛入深淵,而且主管人間雨水。天下雨,必先有雲,故雲雨都屬龍管制。 5 《易·乾》卦的彖辭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淮南子·天文訓》:“龍舉而靜雲屬。”又說:“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之奉也。”《抱樸子》也說:“辰日稱雨師者,龍也。”正因為龍是管雨水的,所以,我國各地舊時到處都建有龍王廟,每逢天旱,男男女女都到廟裏求雨。 “雲雨”是我國俗語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關於男女交合的隱語。壹般認為,“雲雨”壹詞最早見於宋玉的《高唐賦》。事實上,“雲雨” 隱喻性行為,時間要早得多。《易·乾》所說的“雲行雨施”,實際上就是男女風流事。說得最為明確的是《易·小畜》。卦辭謂:“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小畜》的卦象是乾上巽下,乾為老男,巽為長女,二者的結合本來是理想的,但如果有雲而無雨,則不免遺憾,故象辭曰:“夫妻反目”。古人以“雲雨”隱喻男女性行為,大概出於兩種考慮,壹是自然界的雲雨為天地交感的生命行為,雲雨之後,萬物化生。對此,王充在《論衡·自然》中說:“天復於上,地偃於下,下氣上蒸,上氣下降,萬物自生其中間矣。”二是男女性行為同樣有壹個雲行雨施的過程。 C.龍的特性 古代文獻材料中有大量的關於龍的特性的描寫。 《周易》中,《乾》卦以六龍象征宇宙變化,其中龍與乾均為男性之象,即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專”即轉、彎,有疲倦之意。這動與靜,直與專,說明什麽? 《說文》曰: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王逸註《天問》,也說:“龍,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長。” 現代語:“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龍”到底是什麽呢? “龍”最初應該是男根。 二.為什麽中國人選擇做龍的傳人? 生殖圖騰、經濟圖騰與政治圖騰,龍最初是生殖圖騰,後演化為政治圖騰。 1、 大國統治需要有某種神奇的強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九似 2、 農耕文明需要水神保護。龍主管雨水。 3、 期望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三.當代的龍僅僅只是壹種象征 今天再推崇龍作為中國人的象征,好不好? 以現實社會的傑出的政治家、華人的驕傲、民族的楷模作為象征或許更好壹些。 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雖然是原始社會的普遍文化現象,但比較起來,東方世界比其他地方更為盛行。黑格爾說:“東方所強調和崇拜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更具體地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示和崇拜的。”(《美學》3V.下冊P40.商務印書館1981.)而東方世界,又以中國和印度為盛。中國的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從文字到哲學、宗教、政治、藝術等,都或隱或現地受到生殖崇拜的影響。 1、 女媧造人 《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風俗通》雲:“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綆(亙)於泥中,舉以為人。” 女媧是誰?其原型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