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蘋果栽培的歷史是怎麽樣的?

蘋果栽培的歷史是怎麽樣的?

蘋果樹起源地在北緯34°-42°的歐洲中部、東南部和中亞細亞以及我國的新疆壹帶。據記載,蘋果在歐洲栽培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但是,在紀元前300年時,已知的栽培品種僅有7個。後來,在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作用下,蘋果的品種變異百出。特別是近代,人們采用雜交育種、芽變選種和輻射育種等先進育種方法,創造了許多新品種。目前,在全世界,蘋果品種已達到1萬個左右。其中,生產上常用的栽培品種有20多個。

我國是蘋果的原產地之壹。現在,在新疆新源縣的交托海山區、鞏留縣的莫庫爾山區、霍城縣的大西溝山區等,還分布著大片的野生蘋果林,湖北江陵戰國時代的古墓中還發現了蘋果及其種子,這說明我國蘋果栽培的歷史也相當長久。據古籍記載,原產我國的小蘋果類,如沙果、檳子、海棠等小蘋果和大蘋果中的綿蘋果,早在魏、晉時代已有栽培。在古代,我國人民稱蘋果為“柰”。據公元三世紀《廣誌》寫道:“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以蓄積,如收藏棗栗”。這表明當時在我國的西北,特別是甘肅河西走廊的張掖、酒泉、武威等地,蘋果栽種已相當盛行。公元六世紀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壹書中也談到“柰”和“林檎”。這裏所指的“柰”,就是今天的綿蘋果(包括香果、檳子);“林檎”就是指現在的花紅(包括秋果、紅檎等)。書中還詳細記述了當時蘋果栽培、繁殖、貯藏和加工等技術。到了明代,《群芳譜》中載有:“柰,壹名頻婆,與林檎壹類而二種”,“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還記述著蘋果的收貯方法:“取略熟者收冰窖中,至夏月味尤甘美,秋月切作片曬幹,過歲食亦佳。”明代的植物名實圖考中也說:“柰,即蘋果”。從上述可見,我國古籍中所論述的“柰”、“頻婆”等就是今天所說的蘋果。它在我國的栽種歷史,至少已有1600年以上。

現在,我國各蘋果產區所栽培的蘋果樹,除了原產我國的綿蘋果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這些品種的栽種歷史,最長的只有百余年的時間。就地區而言,山東煙臺是我國最早引入國外蘋果品種的地區,大約於1871年由美國傳入,最初引種的品種有緋之衣、伏花皮等,後來又引入青香蕉、倭錦、元帥等品種。在當地勞動人民的辛勤培育、繁殖、推廣下,煙臺逐步發展成為今天我國蘋果的主產區之壹。其次,是青島,於1893年前後由德、日引入,輸入的品種有伏花皮、紅魁、黃魁、紅玉等。再則,是遼寧南部的旅大市,於1905年從日本、朝鮮引入苗木栽植,主要品種為國光、紅玉、雞冠、倭錦等。此外,四川成都栽培的西洋系蘋果,是1920年由英、美、加拿大引進;雲南昆明所栽培的蘋果,是1926年從法國輸入;新疆伊犁地區栽種的大蘋果品種,則是由蘇聯引入。由於西洋系蘋果具有果形美觀,色澤艷麗,風味甜香,特別是易運耐藏的優點,因而傳入我國以後,迅速傳播開來,現已遍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溫帶水果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