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 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玩笑)。
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鑒(內有萬壹千五百二十種)(封神榜?)。絕對神獸中的No.1。
《軒轅本紀》、《抱樸子(極言)》、《瑞應圖》有載。化蛇 水獸。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
(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英招 人面馬身(人頭馬?),有虎紋,生鳥翼(人頭飛馬?),聲音如榴。
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
《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
《南部新書》有載。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
見則大旱。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
(可惜無人飼養) 《嶺南異物誌》有載。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
看見人則躺倒(藐視?挑釁?)。因叫聲得名。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貍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
應該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壹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
壹說可禦兵。 《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湖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應該很適合作坐騎)。
《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媼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
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
《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患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
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
《搜神記》有載。鬼車 別名九頭鳥。
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瞭,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
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壹,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
(此疑個例) 《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
(應可噴火吐水,為九頭蛇之類) 《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可和西方的九頭蛇比比?很類似吧。
或和小日本的八歧大蛇比比?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
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 《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 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
(澳洲土著亦有用其法捕獵) 《廣博物誌》有載。九尾蛇 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
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神話氣息不濃,但可算是比較標準的怪獸,而且還是滿強的) 《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 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禦寒上品。
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裏,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鼠王的說) 《神異經》有載。
傲因(字打不出來啊,痛苦中) 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
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有相當智能,懂偽裝。
可能感覺敏銳,尤其是舌頭(痛死的?)。可推見其反應甚快,為搏鬥型。)
《神異經(西荒經)》有載。吼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
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強酸?)。(不過還是比犼弱太多了啊) 《偃曝餘談》有載。
橫公魚 生於石湖,此湖恒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
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傒囊 象小孩子,見到人就伸手牽引,但人壹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應該不是動物,而是壹種鬼怪吧。
吸人魂氣?) 《搜神記》有載。風貍 別名風生獸。
似貂,青色。火燒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
用錘擊其頭數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風立即復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殺之。
其溺可入藥,其腦和菊花服滿十斤可壽五百。(此獸滅絕多半就是因為那個‘壽五百’上了,人類真是恐怖啊)《抱樸子(仙藥)》有載。
(角圭)(角虎) 又名任法獸。如羊,壹角,青色,性忠直。
看見有人相鬥就觸理虧的壹方。臯陶(人名)曾用其斷案。
(疑可識人心,故能斷對錯。生物測謊儀?) 《訴異記》、《神異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 《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記》、《錄異傳》有載。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
排泄物利如剛(精煉?提純?),可作兵器。 《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壹手)壹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壹米,細如絲,見水即死。
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
2. 描寫古代怪獸的名著叫什麽下載地址: 簡介- -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壹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
《山海經》是壹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壹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
“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
《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藥、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裏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註.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眾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壹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壹.《五藏山經》,***五篇 ,約占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壹篇;內裏記錄了壹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
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
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壹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系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幹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
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龍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龍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壹,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幹帝王譜系,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壹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
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辟,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
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壹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系,在《山海經》壹書中,見得更是密切。
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壹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
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只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壹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範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癥,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藥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壹種九條尾的狐貍,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
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谷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龍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
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壹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誌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壹段古老的神話,壹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
3. 中國古代的怪獸的名字龍生九子各子不同 傳說是龍的壹個兒子 饕餮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圖(shūtú)龍生九子之傳說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壹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龍生九子”的壹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壹。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龍的九子在中國古代有有多種說法,暫且不論各種說法,下面來介紹壹些傳說中的龍的後裔 其中壹種說法: 囚牛,龍生九子之壹,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壹,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
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壹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壹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風,龍生九子之壹,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
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
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
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
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赑屃(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屃,因此有*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壹,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
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負屃(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壹,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壹,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壹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壹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屃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壹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
傳說是龍生九子之壹。 形似狼,好飲食。
鐘鼎彜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饕餮還作為壹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壹,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
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
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
4. 寫山水遊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蝴蝶泉》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
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壹小樹,仍有壹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
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
5. 誰來介紹壹下古代的怪獸角端,傳說中的壹種奇獸,形如狻猊,有角。
角有單角、雙角,種斜角3種。 辟邪,傳說中的壹種神獸,似獅,有翼。
《急就章》說:“射魃辟邪除群兇”。 饕餮,屬於兇獸。
據說上古時代,黃帝捉住蚩尤,砍下他的頭顱,名“饕餮”,取“貪食無厭之意”。 殷周時代鼎彜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兩邊附有壹對肉翅膀,形如耳朵。
獬鷹,傳說中臯陶養的壹只獨角神羊,似熊,身軀龐大,性情忠耿正直。 麒麟,古代傳說中壹種象征吉祥的動物,形如鹿,有壹只角,身軀粗壯,生鱗甲,牛尾。
貔貅,古籍記載中的壹種猛獸,形態有點像虎。,古代傳說中壹種殘害人類的兇獸,龍頭虎爪,牛身馬足。
鰲,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說大鱉)。 蛟,古代傳說中能發洪水的動物,形如龍,又似蛇。
而有四腳,頭小頸細,但沒有角。 熊,亦寫作“能”。
石章“熊”鈕,多作鱉形,三只足,背甲有七粒圓點,稱為“七星熊”。 龜,與龍鳳、麒麟並稱為“四靈”。
因為“龜”與“貴”諧音,兼有“富貴長壽”之意。 蝙蝠,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因與“福”字同音,寓意“有福”。 龍,集鹿角、鷹爪、馬鬣、魚鱗之大成,身附彩雲,為封建社會帝王的象征。
鳳,是鳳凰的簡稱,在神話中,它是百鳥之王;在封建帝制時代,則為皇後的象征。 夔,傳說中的壹種怪獸,形狀像龍,但只有壹只足。
獍,又名“破鏡”,為傳說中的壹種惡獸。《述異記》載:“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
猙,傳說中的壹種異獸,形如豹。 五尾壹角,其音如擊石,其名猙。
6. 古文故事裏講過的壹種專吃老虎的怪物,我記得貌似長得像馬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教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下之獸見之,鹹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於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於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諸衢。田者呼,豕逸於莽,遇象虎而反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皆服天下之獸矣。於是,野有如馬,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駁也,真虎且不能當,往且敗。”弗聽。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
這篇有點相似哎,裏面的生物應該是壹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