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可見風俗習慣因地、因人、因時而異。有的時候,小風俗影響深遠,留下了“看風俗,知得失”的古訓。
那麽,清代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當時的風俗與現代有哪些不同?
第壹,清朝的春節和現代人的春節略有不同。
根據清朝的草案,皇帝通常在臘月二十六閉關,稱為“封印”、“封筆”。
但清帝的春節假期並不長,只有五天,正月初壹又要開始工作,稱為“開印”、“開筆”。
不過,也許是入關後的清帝太愛他的工作了。春節假期直接縮短為1天。大年三十,他關了筆,上初壹。愛與奉獻的典範。
根據《禮記》的記載,正月初壹,清朝會在皇宮舉行慶祝新年的儀式。文武百官會給皇帝壹張祝賀表,主要內容是贊美皇帝的壹些吉祥話。
隨後,宣布表的官員當眾宣讀了祝賀表,官員們三鞠躬,九鞠躬。這時,外地的官員也要朝著皇帝的方向遠遠地拜行禮。
儀式結束後,皇帝賜茶。喝完茶,皇帝會把準備好的如意錢袋給身邊的宮女太監。宮中太監越窮,得到的賞賜越多。可以說,照顧低收入人群過年是非常人性化的。
功勛卓著的朝臣此時受到不同的獎勵。
清朝有個習俗,把已故親人的遺物保存在家裏,叫做“想孩子”。在春節,皇帝會把祖先的遺物送給有功的朝臣,以示恩寵。
就像現代人要吃年夜飯壹樣,清代皇宮裏也有豐盛的年夜飯,請其他七旗的旗主吃飯。
宴會上,還會有精彩的節目,如“舞龍”、“冰戲”等。滿族特色的節目和現代春晚壹樣震撼。
第二,近親結婚的習俗在清代非常盛行,連皇族都無法避免。比如孝莊皇後要求順治娶博爾濟吉特氏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的表妹。
無獨有偶,慈禧太後曾要求光緒迎娶她的侄女玉龍。光緒是慈禧姐姐的兒子,玉龍是慈禧弟弟的女兒。看來“親婚加親嫁”的婚姻方式在整個清朝都很流行。
第三,清朝上層有很多滿族貴族,他們的日常社交習慣也充滿了民族特色。
蒙古族在社交活動中有贈送哈達的習慣,這代表著對客人的尊重。同時,蒙古人在日常交往中,有時也會邀請親朋好友來吸鼻煙,也正是這種習慣,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精美異常的鼻煙壺藝術品。
雖然鼻煙壺早就退出了日用品的行列,但是清人和現代人的社會交往有壹個相似之處,那就是交朋友要找平級的人,就是通俗的說法就是要合適。
這種擇友標準意外地催生了壹種習俗,那就是“認米歇爾·普拉蒂尼”。
所謂“承認米歇爾·普拉蒂尼”,就是原本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家庭,其中壹個家庭有壹個不滿十歲的孩子,然後讓這個孩子承認另壹個家庭是米歇爾·普拉蒂尼的養母,然後兩個家庭就像壹個家庭壹樣了。
通常情況下,“認米歇爾·普拉蒂尼”的兩家人是互相認識的朋友。之所以讓孩子“認米歇爾·普拉蒂尼”,壹方面是因為在民間傳說中撫養孩子並不容易,必須要認壹個教母才能平安長大。
另壹方面是因為通過孩子對血緣關系的認同,兩個家庭有了相同的紐帶,可以加強交流,從而增進友誼。
“認出米歇爾·普拉蒂尼”不僅僅是壹個改口的問題,它還有自己的儀式。
首先,米歇爾·普拉蒂尼壹家提前選好日子,官方認可米歇爾·普拉蒂尼當天,有孩子的家庭帶著孩子去看望米歇爾·普拉蒂尼的養母,並送禮物。
基於互惠原則,米歇爾·普拉蒂尼養母也想給孩子壹個回報,通常是送壹些學校設備之類的東西。從此孩子就和自己的孩子壹樣了。將來孩子長大結婚,米歇爾·普拉蒂尼養母也會送上壹份昂貴的禮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朝的壹些習俗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有的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有的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只是在古籍的殘跡中留下壹些原本的模樣,供人們追憶這些習俗的原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