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屬於十二章紋之壹。
壹、十二章紋定義:
十二章紋,又稱十二章、十二紋章,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
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分別為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有時候分花和鳥兩個章)、宗彜(南宋以前就是壹只老虎壹只猴子)、藻、火、粉米(晉朝以前是粉和米兩個章)、黼、黻等,通稱“十二章”,實際上“十六章”。
繪繡有龍紋的九章禮服稱為“袞服”。
二、十二章內涵豐富: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美麗花朵和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彜,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凈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
粉米,取粉和米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十二章紋的起源以及等級制度:
壹、起源:
十二章紋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時期,後世沿用,到了周代,周公旦制定《周禮》,規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畫於旗幟,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紋,以龍為首章而稱為“龍袞”。後來秦始皇帝登基,廢除章紋制度,祭祀禮服壹律為純黑,稱為“袀玄”。直到東漢才再度恢復十二章紋。
二、等級制度
十二章紋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作為封建輿服制度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早已隨著滿清的剃發易服政策而消亡。
但十二章紋畢竟在中國古代曾長期存在過,因此,了解十二章紋,對於我們閱讀古籍、考察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沿革,體會中國帝制時代的嚴格而繁瑣的等級制度,還是有所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