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急求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

急求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

司馬遷作《史記》,立誌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屈原,是是史記中壹個重要的人物。本文認為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形象寄托了司馬遷復雜的現實理想。與作者司馬遷本人的個人命運有著深深的關連。關鍵詞:情感 人格 影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1司馬遷把這作為自己寫作《史記》的目標。他為此努力了,也成功了。為寫《史記》,他嘔心瀝血,歷經十載,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終於成書。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記》以其紀實性和文學性廣為古今人士所稱道。但也因其在某些地方的文學渲染過多而受到某些史學家的非議。在很多篇目的人物中,都寄寓了司馬遷個人的情感追求,表達了司馬遷對人類歷史與社會的多方面的獨特理解。如我們熟悉的《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便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司馬遷寫屈原,著重寫的是屈原的偉大人格。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戰國後期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我國古代第壹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初時頗受楚王器重。“出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可惜好景不長,屈原就遇到了壹個改變他生命的人:上官大夫。“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2上官大夫壹進饞,馬上接著的就是“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是不幸的,他以他睿智的眼光看透了世情,空懷壹身報國之誌,卻報國無門。無奈中只能是與他的詩歌,他的“香草美人”為伍。只能獨自壹個人詠唱著“世混濁而莫余知”○3。最終投江自盡。《史記》在這壹篇中把屈原被罷黜的過程寫得跌宕起伏,暢快淋漓,把小人的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展現了屈原在忠與奸、公與私、正直與邪惡的鬥爭中的鮮明立場和敢於抨擊昏庸國君、黑暗政治的鬥爭精神,顯示了屈原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政治見解,贊揚了屈原高超的藝術素養,突現了屈原這個政治家、文學家的形象。傳記還歷敘了屈原被詘以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4借以說明排斥賢臣的惡果,也可看出屈原“存君興國”之誌的可貴。 司馬遷自己的壹生也是歷經坎坷,他因李陵案遭受腐刑。這對他可以說是奇恥大辱。所謂:“禍莫慘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5他壹度想自殺,但他最終忍受下來,以壹個學者最大的反抗性,寫下了《史記》這壹鴻篇巨制。因此,在他的《史記》中,在客觀地記敘歷史時,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他個人的濃烈情感。在這篇《屈原賈生列傳》中,因其與屈原個人經歷有相似之處,故寫得極為富於激情,令人回腸蕩氣。在這壹篇章中,以屈原的遭遇影射了司馬遷個人的命運與理想。司馬遷身負個人大辱,以壹個偉大學者的眼光,看透世情,可惜卻不為世人所理解,不為朝廷所重用。他只好壹個人像屈原那樣,獨守著個人心靈的純潔,堅持著自己內心的意誌。寫到屈原時,他把他個人心中的怒、怨、哀都表達在了他的文章裏。在那樣惡濁的社會裏,屈原的政治鬥爭是失敗了,可也就於鬥爭之中充分表現了他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的耿介不阿的操守、他的光明磊落的胸懷、他的正直倔強的性格。本篇中還提到的壹個人是賈誼,可能是因為賈誼也是那樣的懷才不遇吧。屈原有才幹,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壹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沈汨羅而死;賈誼是漢初最有才氣、最有作為的政治家之壹,但終未被重用,才能無從施展,終生郁郁不得誌;司馬遷也是品格高尚,才華橫溢,竟因李陵壹案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千古忠賢,結局竟是如此的相似。司馬遷在這篇《屈原賈誼列傳》中可以說是把他壹生的坎坷苦難都濃縮成了文字,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給了屈原。近代學者李景星說:“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郁難遏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豈獨屈、賈二人合傳,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真是壹語中的。另外,從政治思想上說,司馬遷和屈原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思想。司馬遷對於戰國時事,因為秦最強暴,他總是把同情寄在六國方面。就這壹點說,他也是熱愛屈原的。從文學藝術上說,司馬遷也是發憤著書的。《自序》說:“屈原放逐,著《離騷》”。這又是屈原對他著作上的啟發和精神上的鼓勵。司馬遷正是屈原的光輝的繼承者。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作《史記》,並非僅僅是為記載歷史而作傳,而是借古喻今,摻進了復雜的個人感情意識。屈原以其強烈的愛國熱忱獲得了人們永遠的尊重,司馬遷也以其全部精力鑄造的《史記》這壹不朽名著也必將與世長存。 參考書目: ○1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2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中華書局出版 1951年顧頡剛標點與校勘 ○3 屈原《九章?涉江》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4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華書局出版 1951年顧頡剛標點與校勘 ○5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6 李景星《四史評議》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任何紙媒體,網絡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