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搜的。給妳參考: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飯後,也總喜歡捧著自己的肚皮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有壹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蘇東坡當年的口吻聲氣問周圍的人:“妳們可知道我肚子裏裝的是什麽?”這問題壹出,可就熱鬧了,有說滿腹文章的,有說滿腹經綸的,有說腹藏十萬甲兵的,有說腹中包羅萬象的,總之,都是惟恐馬屁拍得不夠響。可不知怎的,左宗棠這回卻拗著勁,對那些恭維的話無動於衷,腦袋瓜搖了又搖。帳下有位小營官在家鄉原是個放牛伢子,他憑著樸素的直覺,大聲說:“將軍的肚子裏,裝的都是馬絆筋。”左宗棠壹拍案桌,跳起身來,誇贊他講得太對了。這小鬼就憑壹句正點的話,連升三級,可謂鴻運當頭。湖南土話稱牛吃的青草為“馬絆筋”。左宗棠生於古歷壬申年,屬猴,但他最喜歡的卻是牛,喜歡牛能負重行遠,為此他不惜詭稱自己是牽牛星降世。這話可不是說著好玩的,他在自家後花園裏,專門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壹個,樣子酷似牛郎和織女,此外,還雕了壹頭栩栩如生的石牛,置於壹旁。 :易宗夔《新世說》卷七《排調篇》雲:
左季高體胖腹大,嘗於飯後茶餘自捧其腹曰:“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壹日,顧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貯何物乎?”或曰:“滿腹文章”,或曰:“滿腹經綸”,或曰:“腹中有十萬甲兵”,或曰:“腹中包羅萬象”。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聲曰:“將軍之腹,滿貯馬絆筋耳!”左乃拍案大贊曰:“是!是!”因拔擢之。蓋湘人呼牛所食之草為“馬絆筋”。左素以牛能任重致遠,嘗以己為牽牛星降世。曾於後園鑿池,左右列石人各壹,肖牛女狀,並立石牛於旁,隱寓自負之意。及聞小校言,適夙誌符合,故大賞之也。
南朝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的《世說新語》是壹部名著,古代讀書人讀到壹定層次,壹定會要讀這部書,這部書真可算得中國古代的壹部必讀書和暢銷書。於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紛紛效仿,續作疊出,構成了中國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說體”系列。不過,不知是《世說新語》記載的那種“魏晉風度”壹去不再,還是後人的見識和文筆趕不上二位劉氏,總之後作沒有壹部能夠與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比肩。後作的“世說”便常被人譏訶為“假世說”。易宗夔的這部《新世說》,也屬於“假世說”之壹。僅上面所引的壹段,就足見壹斑。稍壹考察,易氏所記左季高(宗棠)的事,原來只是壹段流傳已久的軼事的改版。宋費袞《梁溪漫誌》卷四《侍兒對東坡條》:
東坡壹日退朝,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壹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壹人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壹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對照壹下,就發現易宗夔不過是在照抄這段蘇東坡的逸事,只是把蘇東坡換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雲換成小校(侍官)而已。蘇東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這樣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壹句《世說新語》中的人物王衍的話來形容易氏,可謂“眼光未出牛背上”(語出《晉書·王衍傳》)。其為“假世說”,正不待言矣。
當然,易氏講的故事,還算有壹點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壹個大肚皮。現在我們常見到壹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為“將軍肚”,也許就是從左宗棠開始的。當然,更早的“將軍肚”也還有例可查。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祿山。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將軍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嘖舌。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卷上說安祿山:
晚年益肥,腹垂過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祿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說,安祿山從盧龍乘馬到長安,每個驛站都要築壹個石臺,以便他換馬,稱為“大夫換馬臺”。驛站為他準備乘馬,必須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試馬,馬如果能馱得動,才算合格。他的馬上有兩個馬鞍,壹個供他的 *** 坐,壹個供他放置那個碩大無朋的肚子。
2. 《晉書王接傳》文言文翻譯,王接字祖遊那段晉書王接傳
原文
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余,薦接於原曰:“夫骍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雋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佑,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裏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淡、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州辟部平陽從事,出補都官從事。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才壹皆不試,接以為恨。蕩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蕩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及東海王越率諸侯討颙,尚書令王堪統行臺,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選自《晉書·王接傳》)
譯文
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是漢京兆尹王尊的十世孫。父王蔚,世代學習儒史之學。王接自幼喪父,哀傷過度,損害健康,超過禮數,鄉親們都感嘆說:“王氏真有個好兒子啊!”渤海人劉原為河東太守,喜歡奇才,以表薦人才為務。同郡人馮收試經 *** 了郎官,七十多歲時,他向劉原推薦王接說:“駿馬不套鞍轡,就不是造父隨心所欲駕禦的馬;明月不發光,就沒有隨侯之珠。我想到明府中有黃中之德,閃耀著重離之明,求訪賢能,沒有壹點遺誤,所以老朽我想進薦我所知道的賢才。我看到處士王接,偉異俊秀,十三歲上死了父親,居喪期間竭盡禮數,學習過目不忘,義理能觸類旁通,這真是重臣之才,具備了經世致用的高明謀略。我不憂慮老人不被啟用,卻歡喜春花開得及時。”劉原就以禮招用,王接不接受。劉原就把他叫去說:“妳想學習隱士的高潔嗎?”王接對答說:“王接失去依靠,幼年喪父而且沒有兄弟,母親年紀大又有重病,所以無心為官。”到母親去世,哀痛得身如枯柴,多年居住在墓地。博覽群書,多有與眾不同的見解。生性簡率,不仿學時俗節操,鄉裏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歡他,只有裴頠敬重他。平陽太守柳淡、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都與王接相友善。後來州裏征召他為平陽從事,又外任補為都官從事。永寧初年,被舉薦為秀才。友人滎陽人潘滔給王接寫信說:“摯虞、卞玄仁都說足下應居高位,妳可以不接受秀才的薦舉。”王接回信說:“現在世道喪亂,將正要撥亂反正,而明智的人都閉口擱筆,使禍亂敗象日深壹日,就像燎原之火,難道還可以解救嗎?我不是以此為榮,僅想極言陳述我的所聞所見,希望在上的人能有所覺悟而已。”當年,三諸侯王舉事,使惠帝恢復帝位,因國家有大的慶祝活動,天下的秀才壹概都不試用,王接以此為憾。蕩陰之亂,侍中嵇紹被亂兵殺害,王接進議說:“謀人之軍,軍敗自身也死亡;謀人之國,國家危難也就會滅亡,古人的道義如此。蕩陰之戰,百官奔逃,只有嵇紹堅守職任來抵禦不道之寇,可以說是真正的大臣,又實在讓人哀痛不已。現在山東正要大舉進軍,應旌表高尚的節義,來號令天下。依照《春秋》褒獎三累的古義,對嵇紹應加以褒賞,那麽遠近就會如風響應,沒有敢不整肅的人了。”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等到東海王司馬越率領諸侯討伐司馬,尚書令王堪統領行臺之職,上表請王接補任尚書殿中郎。未到任而死。時年三十九歲。
3. 古文,晉書王嘉轉及其翻譯《晉書.列傳第六十五.王嘉》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輕舉止,醜形貌,外若不足,而聰睿內明。滑稽好語笑,不食五谷,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遊。隱於東陽谷,鑿崖穴居,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龍之末,棄其徒眾,至長安,潛隱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於倒獸山。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鹹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問其當世事者,皆隨問而對。好為譬喻,狀如戲調;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事過皆驗。
堅將南征,遣使者問之。嘉曰:「金剛火強。」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壹無所言。使者還告,堅不語,復遣問之,曰:「吾世祚雲何?」嘉曰:「未央。」鹹以為吉。明年癸未,敗於淮南,所謂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衣服在架,履杖猶存,或欲取其衣者,終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諸物亦如之。
姚萇之入長安,禮嘉如苻堅故事,逼以自隨,每事諮之。萇既與苻登相持,問嘉曰:「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萇怒曰:「得當雲得,何略之有!」遂斬之。先此,釋道安謂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負債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謂「負債」者也。苻登聞嘉死,設壇哭之,贈太師,謚曰文。及萇死,萇子興字子略方殺登,「略得」之謂也。嘉之死日,人有隴上見之。其所造《牽三歌讖》,事過皆驗,累世猶傳之。又著《拾遺錄》十卷,其記事多詭怪,今行於世。
附翻譯: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他舉止輕浮,形貌醜陋,外表像是無用之輩,而內心聰敏明慧,喜好滑稽談笑,不吃五谷, *** 艷麗的衣服,置身清虛之中服氣養性,不與世人交遊。隱居在東陽谷,鑿崖為洞穴居住。數百名受業學習的弟子,也全部進入洞穴居住。
石季龍末年,王嘉丟開他的眾弟子,只身來到長安,在終南山潛隱,居住在自己蓋的草庵之中。他的門人聽說了,又隨之前來,他又遷入倒獸山中。苻堅多次征召,他總不應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親自拜會,好學之士無不推崇他為宗師。人們向他詢問當今之事,都隨口而答。很喜歡運用比喻,其情其狀如同在調戲人們壹般;預言未來要發生的事,辭意隱晦,當時很難知道究竟,但事後都壹壹應驗如神。
苻堅準備南征,派使者向他詢問吉兇。王嘉說:“金剛火強。”說完便跨上使者的馬,端正衣帽,慢慢向東走出數百步,然後策馬返回,脫掉衣帽,丟掉鞋帽而歸。下馬之後盤坐在床上,壹言不發。使者回來後據實相告,苻堅不能悟解,又派人前來問他,說:“我們的國運如何?”王嘉說:“未央。”大家都以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320),苻堅在淮南被打得大敗,這就是王嘉所說的未年有災殃的印證。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誠,他就出見,心不誠就隱形不見,只見他的衣帽掛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處。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終夠不著,伸長手臂去取,衣架會變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萇進入長安以後,禮遇王嘉像從前苻堅壹樣,並逼著王嘉跟隨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詢。姚萇不久便開始與苻登爭權,問王嘉說:“我能殺掉苻登平定天下嗎?”王嘉說:“略得之。”姚萇惱怒了,說:“得就說得,哪裏有什麽略呢?”於是就殺了王嘉。這以前,釋道安對王嘉說:“世事正沸騰暄擾,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說:“妳先走吧,我欠的債還未還清,還不便離去。”不久,釋道安就死了,到這時王嘉被殺,就是前面所說的“欠債”。苻登聽說王嘉的死訊後,設壇哭祭,贈號太師,謚號“文”。姚萇死後,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殺了苻登,這便是王嘉所說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壹天,有人在隴上看見過他。他所寫的《牽三歌讖》壹書,事情過後都能夠應驗,歷時幾代還在流傳。又著有《拾遺錄》十卷,所記載的事跡大多荒誕詭怪,直到如今,仍舊風行於世。
4. 晉書鐘雅傳文言文翻譯譯文:鐘雅,字彥胄,穎川長社人。
鐘雅年少喪父,愛好學習而有才誌,因四種才德俱美而受到舉薦,被任命為汝陽令,後入朝擔任佐著作郎。因母親去世服喪而離職,服喪期滿而復職。
鐘雅躲避戰亂東渡長江之後,元帝司馬越任命他做丞相記室參軍,升任振威將軍。過了不久,轉任尚書右丞。
當時在太廟舉行祭祀,鐘雅呈奏道:“陛下繼承世系的輩數,對於京兆府君來說應當是玄孫,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稱曾孫,我擔心這是因循沿襲的失誤,應當改正。另外按照禮法,祖父的兄弟,是從祖父。
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稱為世宗,並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進入祖廟,也應除去伯祖的字樣。” 皇上下詔說:“按照禮法,事奉宗廟時,自曾孫以下皆稱為曾孫,這並非因循沿襲的失誤。
采取重孫的名義稱號,可以歷代***用這個稱呼,不須更改。至於稱呼伯祖確是不妥,按鐘雅上奏的意見。”
鐘雅轉任北軍中候。錢鳳作亂,鐘雅被加封廣武將軍,率領將士們駐守青弋。
當時廣德縣人周圮為錢鳳而起兵進攻鐘雅,鐘雅退守涇縣,收編集合士人百姓,討伐周圮,並斬殺了他。明帝去世,鐘雅改任禦史中丞。
當時國喪未滿周年,而尚書梅陶私自請歌 *** 伎作樂,鐘雅上奏彈劾說:“梅陶沒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氣節,家庭中奢侈靡費,歌舞藝伎爭奇鬥艷,絲竹管弦之音,傳播到大路上,應該對他加以放逐罷免,以整肅王法。請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評議論處。”
穆後臨朝處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譴責梅陶的罪。鐘雅公正執法,制裁糾正違反法令的行為,百官都畏懼他。
蘇峻叛亂,皇上詔令鐘雅做前鋒監軍、假節,帶領精銳的勇士壹千名來抵抗蘇峻。不久朝廷軍隊大敗,鐘雅與劉超***同侍衛天子。
有人對鐘雅說: “見到條件許可就進取,知道有困難就退卻,這是古來的常理。妳性格誠實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敵包容,為什麽不見機行事而坐著等死呢?”鐘雅說:“國亂不能糾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禍,我怕史官董狐將要手執寫歷史的竹簡到來了。”
庾亮臨走時,回頭對鐘雅說:“之後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給您了。”鐘雅說:“棟梁摧折,是誰的過錯呢?”庾亮說:“眼前的事,不用再說了,您應當期望有收復國土的功勞阿。”
到了蘇峻強逼遷都時,皇帝車駕前往石頭城,鐘雅、劉超流淚步行跟隨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賊殺害。
叛賊平定後,追贈鐘雅為光祿勛。擴展資料 中國自唐太宗時開始設館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晉書》便是其中的第壹部。
《晉書》裏面所講的火地晉卦,跟《周易》裏的火地晉卦不壹樣。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余都還存在。
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制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646)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意思是說,史書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歷來很重視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他的這篇詔書,就是指示皇家史館重寫壹部《晉書》。李世民統治時代所修的前代史書,在晉書之外,還有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選擇晉書來寫史論,主要因為西晉是個統壹的王朝,它結束了三國時期幾十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它的統壹又是短暫的,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地區的大混戰,此後便形成了東晉和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長期對立。李世民作為統壹的唐朝的創業之君,很想對於晉朝的治亂興亡進行壹番探索,作為借鑒。
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把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完成統壹事業的司馬炎當做主要研究對象。《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壹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646)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寫成,歷時不到三年。
參加編寫的前後二十壹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
《晉書》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個特點。1、作者眾多。
《晉書》作者***二十壹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這在歷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有這樣壹支作者隊伍,是《晉書》之所以能夠超過以往各家晉史的壹個重要原因。
2、體例的創新。《晉書》有“載記”三十卷。
載記是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壹個創造。《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壹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於表現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深遠的意義。
3、補舊史之不足。《三國誌》有紀、傳而無誌,而《晉書》中的誌,多從三國時期寫起。
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誌》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誌》之不足。
4、記載完備。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壹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
5. 《晉書,王接傳》《晉書·列傳·第二十壹》王接傳 王接,字祖遊,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
父蔚,世修儒史之學。魏 中領軍曹羲作《至公論》,蔚善之,而著《至機論》,辭義甚美。
官至夏陽侯相。 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 以旌才為務。
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余,薦接於原曰:“夫驊騮不總轡,則非造 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 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
竊見處士王接,岐嶷俊異,十三而孤,居喪盡 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 竊樂春英之及時。”
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 曰:“接薄祜,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
及母終,柴毀骨立,居 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裏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 頠雅知焉。
平陽太守柳淡、散騎侍郎裴遐、尚書仆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為郡主簿, 迎太守溫宇,宇奇之,轉功曹史。
州辟部平陽從事。時泰山羊亮為平陽太守,薦之 於司隸校尉王堪,出補都官從事。
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 可無以應秀才行。”
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 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 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孝壹皆不試,接以為恨。
除中郎,補征 虜將軍司馬。 蕩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 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
蕩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 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
依《春秋》褒三累 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
河間王颙欲遷駕長安,與關東乖異,以接成都王佐,難之,表轉臨汾公相國。 及東海王越率諸候討颙,尚書令王堪統行臺,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 三十九。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壹家書,不主 為經發。
《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 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誌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羊》疾病。
接乃更註《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秘書丞衛恒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
佐著 作郎束皙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
皙又釋 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
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
又撰《列女後傳》七十二人, 雜論議、詩賦、碑頌、駁難十余萬言,喪亂盡失。
6. 晉書陸曄傳 文言文翻譯(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八·陸曄等傳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人也。伯父喜,吳吏部尚書。父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曄少有雅望,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喪,以孝聞。同郡顧榮與鄉人書曰:“士光氣息裁屬,慮其性命,言之傷心矣。”後察孝廉,除永世、烏江二縣令,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辟為祭酒,尋補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疾不拜。預討華軼功,封平望亭侯,累遷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遷太子詹事。時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曄以清貞著稱,遂拜侍中,徙尚書,領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轉光祿勛,遷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仆射,領太子少傅,尋加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壸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江陵伯。帝不豫,曄與王導、壸、庾亮、溫嶠、郗鑒並受顧命,輔皇太子,更入殿將兵直宿。遺詔曰:“曄清操忠貞,歷職顯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門風。既委以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
成帝踐阼,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百人,常侍如故。蘇峻之難,曄隨帝左石頭,舉動方正,不以兇威變節。峻以曄吳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臺。匡術以苑城歸順,時***推曄督宮城軍事。峻平,加衛將軍。給千兵百騎,以勛進爵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鹹和中,求歸鄉裏拜墳墓。有司奏,舊制假六十日。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駁曰:“曄內蘊至德,清壹其心,受托付之重,居臺司之位,既蒙詔許歸省填塋,大臣之義本在忘己,豈容有期而反,無期必遠。愚謂宜還自還,不須制日。”帝從之,曄因歸。以疾卒,時年七十四。追贈侍中、車騎大將軍,謚曰穆。子諶,散騎常侍。
(譯文)(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八.陸曄等傳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縣人。伯父親高興,吳吏部尚書。父親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範曄少有名望,堂兄機常常稱贊他說:“我們家世代不乏公了。”居喪,以孝聞名。同郡人榮譽與同鄉書說:“士光呼吸僅屬,擔心他的性命,說他傷心了。“後來察舉孝廉,除永遠、烏江兩縣縣令,都不去。元帝開始鎮守左邊,征召他任祭酒,不久補為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有病為由不接受。參與討伐華軼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升任太子詹事。當時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應該同時用南方人,範曄以清廉著稱,於是拜授侍中,調任尚書,領本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改任光祿勛,升任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仆射,領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壺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位為江陵伯。帝身體不適,鞋和王導、壺、庾亮、溫嶠、郗鑒都受顧命,輔佐皇太子,改入殿領兵直宿。遣詔說:“曄操守清廉忠貞,歷職顯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親,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家風。已經委托給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授散騎常侍。”
成帝即位,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壹百人,常侍照舊。蘇峻的困難,劉曄隨皇帝左邊石頭,行動正直,不以兇威改變。蘇峻讓劉曄吳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衛禁城。匡術以苑城歸順,當時***同推舉陸曄督察宮城軍事。峻平,加授衛將軍。給兵壹千壹百名騎兵,因功勞升爵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
鹹和年間,請求回鄉拜祖先的墳墓。有司上奏,舊制度給予60天。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反駁說:“曄內心道德,清壹的心,受托付的重任,在臺司的位置,既然蒙詔答應回家探望填墳,大臣的義原在忘記自己,怎麽會有時間就回來,沒有約定壹定遠。我認為應該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皇帝聽從了”,劉曄於是回家。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追贈他為侍中、車騎大將軍,謐號穆。兒子蕭諶,散騎常侍。
《百度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