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
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誌》上著錄的八篇之數。
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誌》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
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壹些思想與他編的壹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壹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禦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復,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誌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禦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征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