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曲高山流水用的是什麽調式?

古曲高山流水用的是什麽調式?

古曲高山流水是D調,高山流水(中國十大古曲之壹)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見於《列子·湯問》。在人們的用典實踐中,這壹典故逐漸發展出七十余個典形和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覓、痛失知音、閑適情趣等典義,還存在典故反用現象。

《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壹。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妳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的曲子。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系。

俞伯牙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壹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誌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壹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由於《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筆者久居漢陽,瑞、俞二字讀音難辨,鄉人口音重,讀時音調還會尖聲上揚,很有特點,所以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當時會聽走音。至於“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