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壹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另: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了《戰國策》。
(1、《新序》是劉向采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壹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裏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壹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壹定的哲理性。 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遊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嶽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於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劉向是壹位傑出的文學家。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壹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壹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壹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壹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壹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壹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誌》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壹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壹定的影響。
《說苑》的註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向宗魯先生校點的《說苑校證》是《說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亦可參閱。
2.有關惠子相梁的文學常識
人物 惠施(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70年 ,逝世於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生平 惠施是宋國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尊齊為王。 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裏與莊子成為朋友。公元前三壹九年魏惠王死後,由於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失寵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裏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除了《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思想 惠施也和墨家壹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歷物十事 至大無外,謂之大壹;至小無內,謂之小壹。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 今日適越而昔來。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泛愛萬物,天地壹體也。 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壹;至小無內,謂之小壹。”“大壹”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壹”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這和後期墨家壹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粒子構成,同樣基於“小壹”,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壹”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壹”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壹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壹在壹起的,這裏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後期墨家爭論的。後期墨家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認為物質粒子(“小壹”)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後期墨家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壹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後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後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後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壹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壹切事物看作處於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壹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種看法在壹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3.急求:古詩文文學常識答案
1春夜喜雨,杜甫,唐,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字子美。選自《杜工部集》
2錢塘湖春行,白居易(772~846),唐,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選自《白氏長慶集》卷二十。
3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1038~1102),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蘇軾詩集》 卷四
4黃鶴樓 崔顥,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字號不詳。 選自《全唐詩》
5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選自《王右丞集》。
6送友人 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和杜甫齊名的偉大詩人,世稱“李杜”。選自《李太白全集》
7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壹。字伯玉,後世稱為陳拾遺。選自《陳伯玉集》
8過故人莊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選自《孟浩然集》
9月下獨酌 同6
10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壹),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壹,中國十大思想家之壹,有“萬世師表”之稱。
11天時不如地利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或子居或子車,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壹。選自《孟子·公孫醜下》
12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卷,壹百十六篇,二十余萬字。在公元前239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前夜。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秦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
4.中國 必背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集錦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生在文字發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5、《詩經》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後代文學創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左傳》和《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
《論語》、《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壹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壹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裏的名言。 13、漢賦是漢代出現的壹種新的文學形式。
它是壹種詩化的散文。 14、賈誼是西漢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論文《過秦論》。 15、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辭賦的傑出作家,《子虛賦》和《上林賦》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壹部史書,也是紀傳文學的典範。 17、漢代樂府民歌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樂府本來是指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關 采納哈~!互相幫助~十分感謝~。
5.論呂氏春秋的文學價值
《呂氏春秋》的文學價值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壹、奇艷的文采,可貴的形象。
多樣化的比喻、眾多的神話寓言故事、細膩的描摹、富有個性的形象、獨特的語言風格、異彩紛呈的詞句,構成了《呂氏春秋》文學價值最突出的部分。二、宏偉的氣魄、充暢的氣勢。
《呂氏春秋》文章縱橫鋪陳,宏闊有力。這種特點是通過排比、蟬聯、層遞等辭格及鋪排、層層推進、類比推進等綜合運用表現出來的。
三、分明的感情,顯豁的褒貶。《呂氏春秋》對時世、人主進行了譏刺與批判,對理想社會、理想人格寄予了希望與贊揚,可謂褒貶分明,有壹定的情感傾向性。
6.論呂氏春秋的文學價值
《呂氏春秋》的文學價值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壹、奇艷的文采,可貴的形象。
多樣化的比喻、眾多的神話寓言故事、細膩的描摹、富有個性的形象、獨特的語言風格、異彩紛呈的詞句,構成了《呂氏春秋》文學價值最突出的部分。二、宏偉的氣魄、充暢的氣勢。
《呂氏春秋》文章縱橫鋪陳,宏闊有力。這種特點是通過排比、蟬聯、層遞等辭格及鋪排、層層推進、類比推進等綜合運用表現出來的。
三、分明的感情,顯豁的褒貶。《呂氏春秋》對時世、人主進行了譏刺與批判,對理想社會、理想人格寄予了希望與贊揚,可謂褒貶分明,有壹定的情感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