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小丘2西3行4百二十步,隔篁竹5,聞水聲,如鳴佩環6,心樂7之。伐8竹取9道,下見小潭10,水尤清冽11。全石以為底12,近岸,卷石底以出13,為坻,為嶼,為嵁,為巖14。青樹翠蔓15,蒙絡搖綴,參差披拂16。
潭中魚可百許頭17,皆若空遊無所依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9,佁然不動20,俶爾遠逝21,往來翕忽22。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23。其岸勢犬牙差互24,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25。以其境過清26,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27。
同遊者:吳武陵28,龔古29,余弟宗玄30。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31:曰恕己,曰奉壹。
從: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東邊)。
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使……發出聲音。佩與環都是玉質裝飾物。
樂:以……為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
伐:砍伐。
取:這裏指開辟。
下見小潭:向下看就看見壹個小潭。見,看見。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別)清澈。尤,格外,特別。冽,涼。清冽,清涼。
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以,把。為,當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邊。卷,彎曲。以,相當於“而”,表修飾,不譯。
為坻(chí),為嶼,為嵁(kān),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懸崖。
翠蔓:翠綠的藤蔓。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可百許頭:大約有壹百來條。文中指小潭裏的魚大約有壹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
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托也沒有。空:在空中,名詞作狀語。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壹作“徹”。
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壹動不動。佁(yǐ)然,呆呆的樣子。
俶(chù)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遊去了。俶爾,忽然。
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
鬥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壹段看得見,壹段又看不見。鬥折,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壹樣。差互,互相交錯。
淒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淒、寒,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 ,使……感到寒冷。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以其境過清:因為那種環境太過淒清。以,因為。其,那。清,淒清。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就離開了。居,待、停留。乃,於是……就。之,代遊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
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龔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壹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作為隨從,動詞。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小生,年輕人
白話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壹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十分高興。砍伐竹子,開辟道路,向下看見壹個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巖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兒呆呆地壹動不動,忽然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鬥七星壹樣曲折,像蛇爬行壹樣彎曲,望過去壹段看得見,壹段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
我坐在潭邊,四下裏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那種環境太過淒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
壹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壹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壹個名叫恕己,壹個名叫奉壹
記承天寺⑴夜遊
元豐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無與為樂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尋⑽張懷民⑾。懷民亦未寢⑿,相與⒀步於中庭⒁。
庭下如積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橫,蓋⒄竹柏影也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⒆如吾兩人者耳⒇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3)戶:壹說指堂屋的門,又壹說指窗戶,這裏指門。
(4)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
(5)行:散步。
(6)念:考慮,想到。
(7)者:……的人。
(8)遂:於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臥。
(13)相與:***同,壹同。
(14)中庭:庭院裏。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壹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閑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壹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21)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白話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同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壹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裏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壹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治水必躬親(1)
治(2)水之法(3),既不可執壹(4),泥(nì)於掌故(5),亦不可妄意(6)輕信人言。蓋⑺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zhū)(8)有淺深,勢(9)有曲直,非相度(xiàng)(duó)(10)不得其情(11),非咨詢(zī)(xún)(12)不窮其致(13),是以(14)必得(děi)躬(gōng)歷山川(15),親勞胼胝(pián)(zhī)(16)。
昔海忠介(17)治河,布袍緩帶(18),冒雨沖風,往來於(19)荒村野水之間,親給(jǐ)錢糧,不扣壹厘(lí),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héng)(suǒ)(20)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wù)勞,計利而忘義(21),遠嫌而避怨(22),則事不舉(23)而水利不興矣。
⑴[治水必躬親]選自《履園叢話·水學》,作者錢泳,清代人;海瑞,明代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續修四庫全書》本),題目是編者所加的。[躬親]親身。
⑵[治]治理。
⑶[法]方法。
⑷[執壹]固執壹端,不知變通。
⑸[泥於掌故]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泥:拘泥。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
⑹[妄意]隨意。
⑺[蓋]表示原因的句首語氣詞,原因是。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觀點發表議論。
⑻[瀦(zhū)]水停聚的地方。
⑼[勢]這裏指河流的形勢。
⑽[相度(xiàng)(duó)]觀察和測量。
⑾[情]真實情況。
⑿[咨詢(zī )(xún)]訪問,征求意見。
⒀[窮其致]徹底摸清情況。窮:追究到底。致:事理。
⒁[是以]因此,所以。以:因為。
⒂[躬歷山川]親自登山涉水。
⒃[胼胝(pián)(zhī)]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
⒄[海忠介]海瑞,明代的清官,謚“忠介”。
⒅[布袍緩帶]指輕便的服裝。緩帶,寬束衣帶。
⒆於:在
⒇橫(heng,2聲)索(suǒ):橫行勒索。
(21)計利而忘義:計較私利,忘記道義;計:盤算,考慮。
(22)遠嫌而避怨: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
(23)舉:辦事成功
作品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淺有深,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如果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經過訪問和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它的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壹厘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行勒索壹文錢財。必須像這樣,以後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道義,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