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1至10—110,由法國外交部資助,在法國國家科學院中國文明研究中心(CNRS)做訪問學者。
3.2004年9月,赴日本北海道大學參加“日本學、敦煌學、漢語訓練與閱讀”國際學術會議,提交了《敦煌寫本真偽舉例》和《許成堯收藏敦煌文獻調查研究》兩篇論文,隨後對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進行了短期訪問。
4.2005年3月至6月,在英國科學院的資助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杜德橋先生(杜德橋)應邀在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做訪問學者。
5.5438年6月+2005年10月,我到臺北參加由中國唐代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唐代文化研討會,提交了我的論文《有靈之地:唐宋時期敦煌土地神信仰》。
6.2006年3月,應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邀請,赴京都大學作“中國古代占風術研究”專題學術講座。
7.2006年6月5日至2月赴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參加“東西方古代史:跨文化對話”國際學術會議。並閱讀論文《韓曙新視角:中國標準史的悖論與中歐早期接觸》。
8.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由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資助,經學校批準,作為第壹批長期帶薪外派的青年骨幹教師,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在“招收外國學者”),研究課題為“日本的中國自然史研究”,合作研究員為國際著名敦煌學者、語言學家高田。
9.5438年6月至2007年10月作了專題報告《手稿時期知識社會史的個案研究:從芝加哥大學東亞系出土文獻看漢書在中世紀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然後去耶魯大學參加“密宗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應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研究系講座教授於的邀請,他舉辦了兩次學術講座,題目分別是“中國中世紀的祭祀貨幣:新發現和新發現”和“從圖爾安到奈良:絲綢之路上發現的人物”。隨後受美國宗教學會邀請,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在加州聖地亞哥舉行的美國宗教學會年會,並做了題為《中世紀敦煌民生神人物》的專題演講。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調查稀有古籍,並應圖書館邀請,對敦煌文獻敦煌手稿進行鑒定(相關論文已發表)。
10.2007年2月,12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傳承與創新:新生代歷史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吐魯番到奈良: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所見人形魔法痕跡》。
11.2008年7月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參加“12東亞科學史國際研討會”。他宣讀了論文《匯編珍貴的比特:後友壽手稿中的礦物知識》,並應邀對敦煌及西域出土文獻和國會圖書館藏日文經卷作了初步鑒定。
12.2009年9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研究所參加“敦煌學:未來第二個世紀研究的前景和問題”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絲綢之路上的人物驅魔技術”。
13年8月。2010赴臺灣省立大學參加“第四屆中國史青年學者在中國研討會”並擔任講解員。
14.2010 10年6月,我到普林斯頓大學參加佛教、道教和中國民間宗教國際會議(10月8日-10,2010,普林斯頓大學),提交論文《壹個中世紀中國故事家中的佛教、道教和占星術》。
15.2011 6月至7月,普林斯頓大學佛學教授斯蒂芬·泰瑟(Stephen Teiser)應邀擔任宗教研究系訪問學者。
2065 438+2065 438+2002年6月,赴英國卡迪夫大學參加大唐西域故事國際學術會議。
17.2065 438+02 7-8月,受柏林勃蘭登堡國家科學院和法國遠東研究所邀請,進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