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有記載,早在2000年前,中國的醫師們就掌握著壹種神奇的技術,不用透視、不用開刀,單憑雙手觸摸皮膚就能判斷骨折的情況,同樣也只使用雙手,就能治愈骨折,這就是中醫正骨。這種神奇的古老醫術,火眼金睛,解讀人體的奧秘,妙手仁心,書寫生命的奇跡。
相傳在北宋元豐三年時,神宗腰腿疼痛,找了很多良醫,也用過許多仙丹,但時經三年依舊不愈,而且逐漸加重,不能行走。他常說,老天不保佑我,除非華佗再世,否則我的病就不會好了,只有等死。有壹天夜裏,他夢到壹位白眉銀須的老人,對他說道:“鶴鳴九臯,聲聞於天,伊水河畔,王氏夢獻,可解汝疾。”說完就消失了。神宗很高興,醒來後,急忙派人找到王夢獻。王夢獻來到宮中,在床前邊和神宗邊說笑邊在神宗腰部壹摸,竟然使疼痛少了許多,三天後,就不再疼痛,經過七天的治療神宗就可以像原來壹樣的走路。神宗非常高興,為王夢獻題壹匾——“華佗再世”。王夢獻告老還鄉之後,壹天,壹位老農大哭來求診,說自己沒有病,特意為雞來求醫的。原來,老農在山坡耕種時,看見壹只野雞,就用石頭把雞腿打折,抓著了它。鄰家惡霸卻說這只雞是他養的,非要老農賠這只雞,還非得和以前的壹模壹樣,否則就要賠壹兩黃金。王夢獻聽後很生氣,答應為雞治病。他隨即將雞提起,在折腿上壹捏,隨手向空中拋去,只見那只公雞撲撲翅膀竟活蹦亂跳地跑了起來,沒有壹點受傷的樣子!這就是神奇的中醫正骨。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正骨術就已經出現。在周代,骨折就有了專用醫學術語——折瘍,在醫療分工上也有專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療。那時,治療骨折的手段還相當直觀:在骨折發生後,用雙手硬生生地將骨折掰回原位,並使用竹板固定。在秦漢時期才形成了正骨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繼而世代傳承。《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述了不少治療金創、骨折的藥物。晉代葛洪曾經廣泛的搜集民間的秘方、驗方,撰寫成《肘後備急方》,在此書中總結了壹系列的骨折急救方法,指出:“包紮的時候,可用竹片夾裹,……千萬不能讓患處轉動。”又提到:“裹縛瘡口,要用舊布,要紮的不松不緊,像系腰帶那樣最好。”這說明在我國晉代,中醫已經掌握了用小竹片夾縛治療骨折的先進方法。
隋唐時我國誕生了現存最早的中醫骨科學專著——《仙授理傷續斷方》。這部書全面地總結了以往的治療經驗,針對骨折損傷的不同情況,提出整復手術的十大原則,首論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和方劑,次論傷損的治法及方劑。書中記述了關節脫臼、跌打損傷、止血以及手術復位、牽引、擴創、填塞、縫合手術操作等內容。到了宋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危亦林為中醫正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骨傷科的發展又添上了輝煌的壹筆。危亦林,江西南豐人,元代著名醫學家。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將歷代的著名方劑和經驗良方進行總結編撰,用了十年的時間,編寫了《世醫得效方》壹書。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正骨術的內容,如骨傷整復等。書中論述了四肢骨折和脫臼、脊柱骨折、跌打損傷、箭傷等及其治療手法,並記有多種醫療器械,特別是對脊柱骨折最早提出采用懸吊復位法,這是傷科史上的創舉。他還主張骨折復位前先麻醉,倡導“十不治癥”等理論,開創骨科損傷預後診斷的先河。他對中醫正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骨傷科治療的內容,而且為後來骨傷科的全面發展開辟了壹條新路。明代,在太醫院中把“折傷科”改為“接骨科”,進壹步從傷科中把正骨科分出來,反映了正骨科的發展。這壹時期關於正骨科的著作明顯增多,其中著名的有薛立齋的《正體類要》、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等。到了清朝,我國正骨科的成就更加輝煌,成書於清乾隆七年的官修醫書《醫宗金鑒》,對清以前我國正骨學科做了最全面的總結,其中將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正骨是中醫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壹種方法。目前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轉、屈伸、橫擠、分骨、折頂、回旋、縱壓、分筋、撥絡、理筋、彈筋等12種,每種手法都有其適應證。但是由於絕大多數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復合的,所以就必須同時采用幾種手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不管怎樣,其目的就是要糾正移位,使骨對合,最後再用小夾板外固定。使病人的骨傷得以愈合。
其中的“小夾板固定”屬於中國首創,其後被許多國家效仿,堪稱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之壹。這種方法符合生物力學動靜結合原理,既有固定局部傷肢的作用,又不嚴重妨礙肢體的功能活動,就在固定又不完全固定兩者之間恰當地解決了治療上的矛盾,對骨折愈合十分有利。比如說,前臂骨折後用小夾板固定,這樣既能很好地穩定骨折端,又可以有效地促進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骨折愈合的同時功能也隨之恢復。如果采用石膏固定,超過壹個月以上,盡管骨折愈合了,但關節有可能發生僵硬,其功能恢復很慢。
源遠流長的中醫正骨療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損壞少、副作用少,甚至可以說是無損壞、無副作用,以“不開刀、不吃藥、康復快、花錢少”為特色,因此,被稱為“綠色療法”。可適用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骨折、關節脫位、小關節功能紊亂、軟組織挫傷,以閉合治療為主。它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實,確實行之有效,是中醫骨傷科的精髓,是中醫寶庫中的珍寶,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00年的歷史中,中醫正骨這項樸素的技術代代傳承,針對不同部位、不同骨傷的中醫正骨手法開始漸漸成熟起來,同時,形成了技術特點自成體系的正骨流派,使中醫正骨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清末政權動蕩,中原征戰連綿,壹直默默生存的正骨奇術再次繁盛起來,壹時間,出現了天津蘇氏、福建李氏、北京雙橋老太太等正骨高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河南洛陽平樂的郭氏正骨。傳說50多年前,千年古剎白馬寺附近平樂村的郭祥泰得異人傳授正骨術,成壹代名醫。郭祥泰得正骨醫術,傳說有三:其壹是師從洛陽道士祝堯民;其二是受業於孟州同姓道人郭益元;其三是得傳於路經平樂的武林高僧。郭祥泰之後,郭氏子孫不斷努力,平樂郭氏正骨,逐漸成為壹大學術流派。50多年前,“郭氏正骨術”第五代傳人高雲峰女士,將祖傳秘方獻給國家,並創立了中國第壹所正骨大學——河南平樂正骨學院,今天,全國中醫正骨界的骨幹名醫,70%都是“平樂出身”。
但是中醫正骨也有令人感到遺憾和不足的地方,這是因為正骨術往往是具體而又微細的手法操作,難於用文字表達,只能靠老師口頭傳述:再加上在封建社會裏正骨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他們生活在民間,為自身和後代著想,往往只傳兒子不傳外人,嚴重影響了這種技術的傳播和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的正骨術,經歷代人民的創造發展和正骨醫家不斷地歸納總結,依舊如百川歸海,終於形成了獨立於世界醫林的中醫正骨學,不論是理論上的前沿,還是手法上的高明,都是值得我們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