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原為黃海灘塗,春秋之前無人記載。戰國時期的昭陽將軍來到此地開發,從而成了興化的人文初祖。這又與著名寓言故事“畫蛇添足”聯系在壹起。
南方大國楚國有昭、屈、景三大姓。昭陽為三大姓貴族之首,任上柱國,地位在宰相之上。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
楚懷王六年,昭陽連克魏國八座城池,又移兵攻打齊國。齊王大為驚恐。正好秦國使者、著名謀士陳軫出使齊國,他對齊王說:“王勿憂,請令罷之。”陳軫來到昭陽將軍營帳中,對昭陽說:“願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說:“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又問:“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答:“令尹。”令尹是楚國最尊貴的官職,再之上就是楚王了。昭陽以上柱國之尊又連克八城,必加封為令尹。陳軫接著說:“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臣請得譬之。”於是,他講了壹則“畫蛇添足”的故事,又說:“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
昭陽將軍聽從了陳軫的勸說,急流勇退。撤兵後不久,就在黃海之濱海灘開墾,作為食邑之地。他在此圍海造田,試種水稻,畢生善終,死後也葬於此。昭陽的後人和守墓者世世代代繁衍於此,生息於此。從此這塊海灘就有了人煙,走向文明。真可謂昭陽將軍畫蛇不添足,黃海之濱樹豐碑。地因人而得名,昭陽食邑之地就叫做昭陽,又稱為楚陽。昭陽墓在今興化西門外,為壹土丘,叫做昭陽山,簡稱陽山。於是人們又用陽山代指整個興化。足見古人對昭陽的欽敬之情,亦見當時的昭陽廟乃“水殿”,四周水泊,須乘樓船才能前往。這又成為壹大勝景。明景泰年間內閣大學士高谷點“陽山十景”,其中《陽山夕陽》詩雲:“陽山壹帶望中微,翠 蒼崖映夕暉。”明人盧學易《堅城賦》描寫了興化四門水道形勢,其中寫西門道:“西偏則五溪溶溶,七湖濺濺,陽山峨峨,原草芊芊,車膏於塗,舟方於淵,……。”康熙《興化縣誌》引前人詩,盛稱“大澤茫茫不通陸”,真是好壹派“水泊陽山”風光!
《興化縣誌》還記載,當年屈原“行吟澤畔”曾到過這塊昭陽食邑之地,人們在昭陽墓的東南方建廟紀念,即“三閭遺廟”。陽山、屈廟哺育了歷代興化人的人文精神。
昭陽食邑後千余年中,興化因地廣人稀,只相當於壹個村莊。隋煬帝楊廣開大運河後,促進了揚州壹帶的繁榮,古昭陽之地建為招遠場(鹽場),又建制為昭陽鎮,屬揚府海陵縣管轄。五代十國時,楊吳政權將昭陽鎮從海陵縣劃分出來,建立興化縣,取“振興教化”之意。楊吳的開國之君楊行並不是壹個好皇帝,正統史學家還把他稱為 偽之君。但他有功於興化,興化人還是忘不了他,至今常吃的點心密糖糕仍然叫做蜂糖糕,就是為了避楊行密之諱。
昭陽將軍開發了興化,在興化這塊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火種。他成了興化人心中最崇高的英雄之壹。興化歷代人才輩出都起始於這位英雄。
2.請問,濮陽的歷史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遊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外。
周邊與山東省的聊城市、菏澤市,河南省的新鄉市、安陽市、河北省的邯鄲市相鄰,地處北緯35度20分0秒~36度12分23秒,東經114度52分0秒~116度5分4秒之間,東西長125公裏,南北寬100公裏。全市土地面積為4266平方公裏,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57% .市區土地面積255平方分裏.全市總人口340.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3.32萬人,非農業人口57.31萬人,市區人口41.19萬人.全市有30個少數民族成分,百人以上的為 *** ,滿族,土家族,壯族,蒙古族。
濮 *** 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上古時代,五帝之壹的顓頊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動,故有"顓頊遺都 "之稱。
濮陽夏代叫昆吾國、春秋時期稱衛都、戰國後期始稱"濮陽",秦代。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遊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外。
周邊與山東省的聊城市、菏澤市,河南省的新鄉市、安陽市、河北省的邯鄲市相鄰,地處北緯35度20分0秒~36度12分23秒,東經114度52分0秒~116度5分4秒之間,東西長125公裏,南北寬100公裏。全市土地面積為4266平方公裏,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57% .市區土地面積255平方分裏.全市總人口340.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3.32萬人,非農業人口57.31萬人,市區人口41.19萬人.全市有30個少數民族成分,百人以上的為 *** ,滿族,土家族,壯族,蒙古族。
濮 *** 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上古時代,五帝之壹的顓頊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動,故有"顓頊遺都 "之稱。
濮陽夏代叫昆吾國、春秋時期稱衛都、戰國後期始稱"濮陽",秦代設置濮陽縣,宋代稱澶州、金代叫開州、民國時復名濮陽。秦漢以來,這裏壹直是黃河中下遊市商繁榮,農事發達的地方,也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為兵家必爭之地。
漫長的歷史歲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傳說和金戈鐵馬的風雲,如倉頡造字、晉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懷不亂等歷史佳話,春秋時期諸侯14次會盟、晉楚"城濮之戰"、齊魏"馬陵之戰"、宋遼"澶淵之盟"等歷史遺跡。許多歷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吳起,壹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師僧壹行,治黃名師高超等均誕生在這裏。
1987年在濮陽西水泊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珍貴文物蚌塑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稱為"中華第壹龍",據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濮陽為"龍鄉"。
3.耒陽有那些歷史耒陽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秦設縣,元建州,明清以來皆為縣治,1986年撤縣建市,隸屬衡陽市。向來被譽為“荊楚名區”、三湘古邑。據專家考證,炎帝在此“揉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種”,開農耕文化之先河。
《後漢書.蔡倫傳》及大量史料考證,偉大的發明家蔡倫於公元63年生於耒陽,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加位尚方令、長樂太仆等職,封龍亭侯,於公元105年發明造紙。蔡倫故裏,現有蔡侯祠、蔡倫墓、蔡子池、紙臼、寶鼎、杜甫墓、九真太守谷朗碑等省級保護文物。
環秀樓、淩雲塔、雕龍塔構建藝術湖湘獨秀;漢名臣張良隱居直釣巖,漢名儒蘇耽修煉成道鹿峰仙,三國諸葛亮屯兵侯憩仙,龐統治縣耒陽城,明狀元羅洪先疏浚八卦井,歷史演義令人神往;源遠流長的敖山廟會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壹廟。
融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等各種藝術於壹體,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舞龍燈、端午賽龍舟、雕刻楹聯等民俗文化代代相傳、大放異彩。
近年來,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耒陽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充分挖掘深厚的人文資源,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國際舞龍精英賽”、“中國(耒陽)蔡倫科技發明節”、“中國(耒陽)農耕文化節”、“中央電視臺同壹首歌。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耒陽建置很早,在夏商屬荊州,戰國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陽縣,隸屬桂陽郡。
王莽新朝開鳳元年(14年),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26年),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豫洲”據荊州,取桂陽,耒隸之。
蜀漢(222年)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年)八月荊襄屬吳,耒陽仍隸桂陽郡。吳孫亮(252~258年)析縣地為新寧、新平、梨陽、耒陽四縣,耒陽屬桂陽郡。
西晉(256~316年)耒陽仍隸桂陽郡,初屬湘州,復屬荊州。改梨陽縣為利陽縣,仍屬湘東郡。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撤利陽並入耒陽,隸桂陽郡,屬江洲。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至梁天正元年(420~551年),耒陽縣隸桂陽郡,屬湘州。梁元帝時(552~554年),遷耒陽縣治於列敖山口,改隸湘東郡,上屬湘洲。陳朝未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耒陽縣更為淶陰縣,以其治位於耒陽水之陰也(水之東為陰),置衡洲,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名耒陽縣,治所遷回漢晉故治,隸衡州。貞觀元年(627年)起,上屬江南道。昭宗乾寧三年(896年)馬殷據潭州,稱楚王,衡州俱系統屬,耒屬焉,歷梁、唐、晉、漢,凡五十六年,皆馬殷地。
百度百科-耒陽
4.涅陽的涅陽歷史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西漢開國大將呂勝,以騎士從劉邦出關,以郎將擊斬項羽等功。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涅陽侯。涅陽侯國傳二世:壯侯呂勝,侯呂成。
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以壯侯子呂成實非其子,不當為侯,涅陽侯國除,改涅陽侯國置涅陽縣,屬南陽郡,晉因之,隋初改名課陽縣,唐代此縣廢。
《漢書·地理誌》載:南陽郡下轄涅陽等縣,並為侯國。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註》載:“涅水出涅陽縣西北岐棘山,東南經涅陽故城西。”唐《括地誌》載:“涅陽故城,在穰縣東北六十裏。”張嘉謀所著《明嘉靖南陽府誌校註·古跡》載:“涅陽城在鄧州東北六十裏,涅水之陽。漢縣,屬南陽郡,晉因之。”
涅陽故城大致在今鎮平縣侯集鎮和鄧州市穰東鎮之間。雖其相關文獻資料卷帙浩繁,但因滄海桑田,歷史流變,未免使其霧鎖煙籠、撲朔迷離。現在壹般有兩種說法:壹是鎮平侯集說,壹是鄧州穰東說,尚無定論。
5.首陽山的歷史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邇,當與伯夷、叔齊有關。
伯夷、叔齊乃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於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 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
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就把他們趕走了。
武王大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河後陳兵於牧野,殷紂王發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紂,紂王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了。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便隱居於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
歷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 大意是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
孤竹國君死後,二人互相謙讓,不肯受位。後來到了岐山的周國,周武王思賢若渴,想用高官厚祿留住伯夷、叔齊,但是伯夷、叔齊堅決不受。
他們攔住武王伐紂的軍隊,諫阻戰爭。但是沒被采納。
後來壹起來到孤竹國的首陽山,就是今天的嵐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不久餓死在首陽山。
擴展資料:
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 首陽山位於蓮峰山北部和蓮峰山遙相呼應,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巖東西對峙,間開壹線,形似石門而得名。
"石門夜月"為當地壹景。 兩崖之間有壹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壹處理想的水上樂園。
水庫後面為長十五裏的天井峽谷,這裏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壹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壹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
沿十五裏開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裏路程。
參考資料:
“海陽”這個近海產大蟹的地名最早見於歷史文獻是《周書》,這壹點是所有現代歷史研究者的***識。
“海陽”壹詞出現於公元前1115-1091年。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前)首封異姓侯時,梅鋗部下的搖毋余等四位越將分別被封為海陽齊信侯、貰齊合侯、終陵齊侯和煑棗端侯。
海陽這個封國(縣)自搖毋余起,傳了昭襄、建、省***四代57年。《前漢書》卷十六表第四《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記為“海陽齊信侯”。
這樣的表述說明“海陽”是封地的縣名,“齊信侯”是侯名。 《水經註》第220頁有:“《地理誌》曰:緩虛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
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
新河又東至九濄口,枝分南註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毋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裏有海陽城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的第壹部《前漢書》卷二八下《地理誌》遼西郡海陽縣條下的小字註全文是:“龍鮮水東入封大水。
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
同屬遼西郡的令支縣條下的小字註全文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
應劭曰故伯夷國,今有令支城。令音鈴。
孟康曰支音秪。師古曰令又音郎定反。”
(古代的伯夷在山東) 《史記》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東越族的搖毋余“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中),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1800戶。”
海陽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是封縣建制,而史載:“(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饒宗頤總纂的《潮州誌》記載:“海陽山去城20裏,南望大洋,晉建縣於山麓。”
又記述:“海陽山在鳳山之東,與竹竿山接,下則晉初建縣,其在此乎?” 《元和郡縣圖誌》。它也是以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大簿規劃的十道為綱領,配合當時的四十七鎮,分鎮記載府、州與屬縣的等級、戶、鄉的數目,四至八到的方裏,開元、元和的貢賦,以及沿革、山川、鹽鐵、墾田、軍事設施、兵馬配備等項。
其海陽縣條記載:“海陽縣,……本漢揭陽縣地,晉於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十壹年置潮州,又立海陽縣以屬焉。
……鳳凰山,在縣北140裏。大海,在縣東南113裏。
西津驛,在縣西6裏。” 有記“海陽”這個地名的最早的古籍文獻是《周書》, 西漢高祖六年封了壹個海陽齊信侯 ,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記海陽縣屬遼西郡, 山東海陽歷史沿革 漢設觀陽縣,明置大嵩衛。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地處黃海之北而得名。據《登州府誌》:“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東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直屬山東省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後,屬山東省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和魯東行署。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 *** 成立,屬山東省膠東區東海專署。1945年5月屬中海專署。
同年9月裁中海專署,復屬東海專署。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屬文登專署,1956年屬萊陽專署。
1958年10月屬煙臺專署(後改稱煙臺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屬煙臺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民行批[1996]27號文批復,撤銷海陽縣,設立海陽市(縣級),仍屬煙臺市。 1994年4月22日,撤銷海陽縣留格莊鄉、大閻家鄉,設立留格莊鎮、大閻家鎮。
1994年9月29日,撤銷海陽縣二十裏店鄉、辛安鄉,設立二十裏店鎮、辛安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海陽縣南城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村鎮。
撤銷海陽縣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臺城、東莊、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北姜格莊、周家溝、現子口、倪格莊、湖西等5個自然村劃歸發城鎮。
將原戰場泊鄉的廟後、宅家夼、當道、程家莊等4個自然村劃歸高家鄉。撤銷海陽縣黃崖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泉水頭鄉。
將泉水頭鄉的梁家莊、榆山夼、西土堆頭等3個自然村劃歸北埠後鄉,將泉水頭鄉的陶家溝、西拴馬島、上澇泊、東拴馬島、西樂畎、劉家疃、東劉家疃、鎖子前、清泉夼、下澇泊等10個自然村劃歸朱保鄉,將泉水頭鄉的李家疃、落葉山後、下虎龍頭、苗家溝、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 、大金 等8個自然村劃歸小紀鎮。 1997年1月29日,將海陽市小紀鎮的荷葉山後、李家疃、下虎龍頭、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苗家溝、大金?8個自然村劃歸泉水頭鄉;將高家鄉的廟後、當道、程家莊、宅家夼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魯政函民字[1997]6號)。
2000年12月19日,撤銷山西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徐家店鎮;撤銷北埠後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發城鎮;撤銷泉水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小紀鎮;撤銷趙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行村鎮;撤銷大辛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留格莊鎮;撤銷大山所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辛安鎮;撤銷高家鄉、朱吳鄉,以原高家鄉、朱吳鄉行政區域設立朱吳鎮,鎮人民 *** 駐原朱吳鄉人民 *** 駐地。撤銷東村鎮,分別設立方圓街道辦事處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