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又名黃柏,為蕓香科植物,其樹皮中含有小檗堿、棕桐堿和黃柏堿等化學成分。黃檗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醫學上主要用於治痢瀉、赤腫、口瘡、黃疽等疾病。傳說葛洪有壹次去野外采集藥材,他看見壹藥農正在剝離黃檗樹皮,便問起原由。藥農說,這種黃色的樹皮,能夠殺滅小蟲子。葛洪聽了半信半疑,便隨手采擷了壹些,拿回去做實驗。開頭,他把樹皮放到屋角邊有蟲子飛舞的地方,很久不見效果。葛洪想或許這樣做很難成功。於是,他把樹皮捶碎,用水煮開,溶出黃檗,便成了壹種黃色的汁液。再拿出壹張張白麻紙放在汁液中浸漬壹下,然後放到陰涼處晾曬,於是便得到壹張張黃色紙。
按照葛洪最初的想法,是利用黃檗的殺蟲性能,制取壹種能驅蟲的紙。正如趙希鵠在《洞天清錄集》中所說“染以黃檗,取其辟蠹”。但未曾想到,制成的卻是被染成另壹種顏色黃色的紙張,別具壹格,別開生面。壹些朋友見了,大加贊許,並紛紛拿來麻紙,請求代為加工。壹時間,“人人爭說黃麻紙”,弄得朝廷上下都以用黃麻紙為榮。因為黃麻紙外觀既比普通麻紙美觀,又具有防蟲避蠢的功用,所以不論在後來唐代的古籍中、傳世或出土的實物都證實了黃麻紙的作用及影響。以至於長期在我國各地流傳利用黃麻紙“護書”(書中夾數頁黃麻紙可避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