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的震陷理論始於古籍《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人在者,為漢武帝所開,以為郡。很少陷入淤積,瓊池因此得名。南方人認為何瓊河。”漢書之前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寫的《漢書》和《史記》中沒有“瓊海地震地陷論”。太史公在《史記》序言中只說:“於是我當了大夫,下令西征巴蜀之南。南略瓊、余,昆明人,亦報其生。”瓊,即西昌,到達西昌,因而有了上述記載。以嚴謹翔實的文筆著稱的司馬遷,當然不會忽視“瓊海震陷”這麽大的歷史事實。
關於瓊海的震陷有這麽多壹致的理論,所以瓊海的成因無疑是“震陷”。然而,壹些地質和水利專家表示,上述記錄不可信。如前所述,司馬遷寫了《史記》,但沒有西昌“瓊海震陷”的記載。後來,《後漢書》的作者葉凡沒去過四川,更沒去過西昌,籍貫遠在河南楊順。這個理論是否可靠還不知道。同時《後漢書》也說“美男子放縱自己,難以控制”,可見當時漢朝的統治者還沒有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建築不可能設在城外,大墳堆西漢遺址很可能就是杜瓊當時所在的地方。由於舊址存在,瓊海震陷說難以成立。知府牛寫的《西昌地震年表》壹詩,描述了1850年西昌地震後的情形:“魏坤半夜走,雷聲隆隆,山搖地動,海水退潮。榻如舞者,萬家洞府葉盡毀。”“當妳在早上很晚的時候看著這個城市,妳就可以知道誰知道這條街。”在這裏,沒有描述整個城市沈入湖中。80年代瓊海周邊的壹批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出土陶器、網墜表明,它們最晚形成於史前的瓊海,西昌城遺址和出土文物也表明,“地陷湖”說不能成立。
地震是有可能“落城”的,比如1976的唐山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確實是地震多發區。有記錄的7級以上大地震有幾次:公元前116年,震級達到8-9級;1536,7.25級;1850,7.5級。但是,不能因為西昌過去地震多,就認為瓊海是地震沈降形成的。那麽瓊海是怎麽形成的呢?
至於牛軛湖說、古彎湖殘余說、安寧河東南流古河道說、堰塞湖說,都有壹定的依據,但都不充分,不能作為確鑿的證據。
總之,瓊海起源說不能完全成立。瓊海的起源至今仍是壹個未解之謎,需要地質、文物、考古專家的進壹步研究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