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
原文節選: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壹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誌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
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壹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
杜甫晚年,疏懶得“壹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淩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擴展資料
文章解讀:
1、結構嚴謹。
作者用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壹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壹致,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選材精當。
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
聞先生壹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壹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壹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於剪裁。
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並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於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
百度百科-說和做——記聞壹多先生言行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