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王國維根據其文藝觀,把多種多樣的藝術境界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壹次提出了“造境”與“寫境”,“理想”與“寫實”的問題。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出生。世代清寒,幼年為中秀才苦讀。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
《人間詞話》不同於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壹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壹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擴展資料:
王國維生活在中國黑暗的時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沒落崩潰,社會失控,價值體系紊亂,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著劇烈動蕩,個體生命在精神上處於迷茫和苦痛。
王國維的人生也經歷著時代痛苦的洗禮。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回國,他說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虛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於哲學的研究”。人生問題的困擾使他走向了哲學。
在哲學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華哲學,希望通過哲學能夠揭示人生的真理,擺脫人生的痛苦與無奈。但是這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對於王國維來說,“可信”與“不可愛”的哲學是以現象界為對象,可以得到確切的實證科學知識,這種知識可信,不過這種知識只是陳述經驗事實,並不能滿足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所以他覺得不可愛。
他追求的是“可愛”與“可信的統壹,這就便他陷入學術界自近代以來形而上學與科學實證的內在緊張,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沖突、對峙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王國維本以為研究哲學可以解決“人生之問題”,從中尋覓人生解脫之途。
但事與願違,倒使王國維陷入了“可愛”與“可信”兩難境地的煩悶之中,他不得不放棄哲學的研究,另尋解脫之路。他的學術註意力由哲學移於文學,以期在文學中能夠尋覓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與目標。
在文學研究中,文學本身的非功利給他帶來了審美的愉悅,於是他撰寫了《人間詞話》。
百度百科——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