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記錄海陸變遷思想的古籍是唐朝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海陸變遷思想在我國起源較早。周代就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認識。
東晉葛洪(283-433)在他所著《神仙傳?麻姑傳》中,更是借用壹位女神麻姑之口說“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即東海由海變為陸地已有三次了。?
但在唐代之前,都沒有對這壹思想進行科學的論證。直到唐代顏真卿才以實際觀察到的實物證據對這壹思想進行了科學論證。
顏真卿(709-785),是唐代壹位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是壹位註意實地考察的學者。他不滿足於閉門讀書,而是勤於考察,並由此獲得了非常寶貴的地理知識。
唐大歷六年(771年)夏四月,任撫州刺史的顏真卿在今江西省臨川市城縣的麻姑山山頂的壹座古壇附近,發現了壹些夾在巖石中石化的螺蚌殼(即壹種化石)。於是他認真分析了這壹現象,認為這裏原來應是海洋下面的地,後來才變成了陸地,這些螺蚌化石就是海陸變遷、地殼擡升的證據。
此後,他還特地將此事及結論記錄在《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魯公文集》卷十三)壹文中,並刻石記述這壹發現。《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中說:“麻姑自言: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為陵陸乎。……”
又說“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以實際觀察到的實物證據,論證海陸變遷思想的地理學事件,標誌著我國古代自然地理認識的壹大進步。
此後的沈括和朱熹等都繼續發展了這壹思想。如南宋的朱熹說:“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朱子大全?天地》) 歐洲直到達·芬奇(1452-1519)才明確提出這壹思想。
擴展資料: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發生的由海變為陸或由陸變為海的變化叫做海陸變遷,海陸變遷即洋陸轉化。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為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
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為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
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巖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壹種現象。
《沈括·夢溪筆談·雜誌壹》記載: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堯殛鯀於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幹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陜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
釋義: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沿著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巖石間往往夾雜著螺蚌殼及像鳥卵的石子(鵝卵石),橫亙在石壁上像帶子。這裏應是昔日的海濱,東距大海已有近千裏。所謂大陸,看來都是由重濁的泥沙積澱而成的。古史記載堯殺鯀於羽山,舊說羽山在東海中,而如今卻在陸地上。
凡黃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幹等河流,全都是混濁的水流。關陜以西,水在低於地面的峽谷中流動,最深處不下百余尺,所攜帶的泥沙每年向東流,都成為造大陸的泥土,大陸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百度百科-海陸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