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鎮河鐵犀的鎮水靈物

鎮河鐵犀的鎮水靈物

水神之外,沿黃河又有不少鎮水靈物,這主要有鐵犀、鎖水閣、大鐘、山石等等。

鐵犀,俗稱鐵牛,所以用它鎮水,壹般有兩種解釋:壹說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鬥,故蚊龍成畏之;壹說,犀為神牛,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 黃河下遊鎮河鐵犀有多處:

河南滎陽廣武鎮孤柏嘴渡口,原有兩只鎮河鐵犀。當地傳說,黃河屢屢泛濫,是由於河妖作怪,只有鐵犀能鎮伏河中妖孽。這兩只鐵牛,壹只早年淪入河中,剩下的壹只移在孤柏口村保存。這壹只鐵犀,用合金鐵鑄造,伏臥造型,底座0.89~0.57米,長1米,高0.4米。犀背銘刻:金牛金牛,蛇尾龍頭,鎮值芒山,河不南流。牛臀部刻唐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下有款文乾隆十三年九月吉日,開封府鄭州記水主持僧人性琳各出己財黃河不敢南流。余下這壹只鐵犀,百年間就放置在渡岸邊,到1980年,有人覺到了它的珍貴,將它移進了村中,可是,在1981年的某壹日,忽被盜走,至今不知在何處。 見於記載的還有今蘭考縣紅廟村的鐵犀,民國初年續修的《儀封縣誌》載:

十堡村(今紅廟村)火神廟前,壹鐵牛臥地,昂其首,角高於地者二尺的二寸,自首至尾,長不滿四尺,然遠而望之,壹巨牛弗啻也。右肋下有銘,刻處字漫滅不可讀,惟前有'水德'字,末行有'大清'字、'乾'字、'四十四年'字,尚略可辨識。蓋前清乾隆四十四年所鑄也。 開封鐵犀最為有名,犀在開封城東北郊外,近旁有村,名為鐵牛村。犀高約2米,獨角朝天,為明代政治家於謙(1398-1457年)督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樂八年(1410年),黃河在開封兩次決口,造成了很大的壹個災區。危難之際,於謙受職為河南巡撫。宣德五年(1430年),只身到開封上任。在巡察了黃河水情,采取了治理措施之後,於正統十壹年(1446年)鑄成鐵犀,並親撰《鎮河鐵犀銘》鑄在犀背。其銘文曰:

百煉玄金 溶為金流 變幻靈犀 雄威赫奕 填禦

堤防 波濤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潛形 馮

夷斂跡 城府堅完 民無墊溺 雨順風調 男耕女織

四時循序 百神效職 億萬閭閻 施之衽席 惟天之俯

惟帝之力 爾亦有庸 傳之無極

當時鐵犀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回龍廟被黃水蕩平,鐵犀深陷泥淖中。清順治年間,將鐵犀挖出。康熙年間,巡撫閻興邦治豫,三年無大水患,遂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廟宇,改回龍廟為鐵犀鎮河廟,廟***三進,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

閻興邦親自撰文,立改建鐵犀鎮河廟碑和鐵犀銘碑。其《鐵犀銘》全文是:

昔明中葉 河悍未戢 維於中丞 鑄犀鎮壓 馮夷

效順 水怪潛蟄 越二百年 莫繩舊業 店背而傾 犀

殘而溺 我來豫土 黃流宄翕 天子聖神 百靈環集

爾宅爾田 不汜不嚙 既厘廟貌 作亭樹碣 嶷嶷者犀

錚錚者鐵 以衛金堤 以豐玉粒 爰勒茲銘 用紹前哲

此後,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在洪水中化為廢墟,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均保存下來。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欲溶鐵制軍火,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收回了鐵犀。近年,開封市郊區黃河河務局,為展示地方文物,發展黃河旅遊事業,原擬將鐵犀移往風景遊覽區,但鐵牛村村民以鐵牛村不可無鐵牛為由,堅決不同意搬遷。河務局尊重群眾意願,改變計劃,照原犀翻鑄壹尊,以此開封有了兩尊鐵犀。 真犀與兩通古碑留在鐵牛村北。我到村中打聽知道,今村中百余戶,居民雜姓,以閻、任、王三姓居多。所在地勢低窪,村莊建在土崗上,類似黃河灘中的臺房。

村周圍田地多種稻、栽藕。

新鑄鐵犀安放在建設中的柳園口黃河遊覽區內,設臺,作護欄,周圍植柳。鐵犀面向黃河,立犀前可沐河上之風,可聞嗚嗚濤聲。臺上設座置鐵犀,座上鑲扇形

《鎮河鐵犀碑》,碑文是:

鎮河鐵犀為明正統十壹年五月(公元1446年)河南巡撫於謙所建,系河南省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原物在開封城東北鐵牛村。五百多年前鑄鐵犀鎮河只能反映飽嘗河患之苦的開封人企圖借助神力制服黃河的強烈願望,然而鐵犀不僅沒有鎮住河,甚至自身也難保,曾兩次被決口後的黃河泥沙淤埋在地下。1948年人民治黃,依靠工防和人防,確保了黃河四十多年安瀾。今天我們重鑄鐵犀,是想提醒人們不忘河患,居安思危,團結治黃,努力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鄭州市花園口黃河遊覽區,也在顯要處安放了鐵犀,那也是根據開封鐵犀重鑄的--實際上,只有開封的壹尊鐵犀造型特別動這壹本書,壹般認為是明末清初壹個熟悉開封的作者,所記錄的明代開封的種種遺事。作者姓名已不可考,由今人孔憲易校註,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8月出版。書中說,開封原有外城,外城日上城,周四十八裏二百二十三步,僅余基址,有門不修,以土填塞,備防河患。又說:相傳東京臥牛城,三山不令顯,五門不令相對也。城以臥牛名者,城枕大河,牛土屬,土能克水也。西城重門相向,其牛之首乎,直吞河雒而來王氣也。

余則三四重門,轉折而不沖向,斯占之足乎。盤曲臥鎮,參差其形,惟靜可以制動也。城外東北堤畔,仍有壹大鐵牛,遙望河滸鎮之,是有取乎名之也。三山者,夷門三山在府城之內。大梁門南有山之形,今業已成城矣,不謂之山。通衢裏巷,夷坦迄衍,更不見夫山;迨河水入城,淹沒有三四丈、二三丈者,自西門迤邐東來,至大爪隅首,水僅二三尺深者;通藩府東折至山貨街水僅壹二尺,再東折而北去,水不盈尺而止,高下起伏,觀夫水而從可知山矣。在這裏,城以臥牛名、城外東北遙堤畔仍有壹大鐵牛、盤曲臥鎮、遙望河滸鎮之,自然有取乎名的信仰上的原因。同時,城池的建築布局重門相向、三四重門轉折而不沖向,街巷取勢高下不等、迨河水入城……

高下起伏,觀夫水而從可知山,這壹切,隱約間好像在說明,建城之初便考慮到了防水和洪水入城後的應急辦法。這使我想起,許多近水的城市都有三山不見之類的說法。

犀的原型是牛,但它是神牛,設計它的人自然要使它與生活中的牛有所不同,其最明顯的不同,就是使它只生壹只角。但是壹旦要它走回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大家所認同的還是它的牛的本質,鐵犀所在處以它為榮,但村名並不叫鐵犀村,只叫鐵牛村。對於鐵犀與鐵牛的不同,人們也用傳說故事作解釋,使它仍歸於牛的壹群。《開封民間故事集成》中有壹個《鐵牛啃麥苗》的傳說頗具幽默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鐵牛村流傳著壹個鐵牛啃麥苗的故事。

壹天早上,鐵牛村的壹個拾糞老頭到村外拾糞,路過自己的麥地,發現麥地的麥苗被什麽東西啃得壹片壹片的。第二天村裏其他人家麥地的麥苗也是被啃得壹片壹片的。到第三天全村各家的麥苗都有被啃的印。當時,全村人都非常奇怪,大家決。心看看到底是怎麽回事。

當天夜裏,各家麥地裏都有壹個人在暗暗觀察。突然,有壹家的麥地裏有個黑乎乎的東西在啃麥苗。他慢慢地走近去看壹看,好像是鐵牛,第二天他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村裏人。起初大家還不太相信,後來大家商量了壹下,晚上多出幾個人看看。到了晚上,鐵牛又出來啃麥苗啦。大家仔細壹看果然是鐵牛。這氣就不打壹處來,他們拿著木棒、鐵鍁、扁擔照著鐵牛打去,這麽七上八下的把鐵牛的壹個角打掉,耳朵也鏟下來啦。從此鐵牛再也不出來啃麥苗啦。但至今鐵牛只有壹個角,耳朵再也長不出來了。

這樣,犀就還是牛,是壹頭殘缺了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