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情緒變化而致病,在西醫多屬精神科的範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廖桂聲表示,在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七種情緒變化是臟腑功能的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七情和人體臟腑氣血有很大的關連性,原則上,可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又因為要對應五臟,將七情歸納為喜、怒、憂、思、恐等五種情緒,悲、驚分別納入憂、恐。
廖桂聲醫師舉例指出,情緒變化和五臟間存在著某種聯系性,譬如肝在誌為怒,心在誌為喜,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這種對應關系,在古籍《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誌。」由此就可以看出,傳統中醫針對情誌活動跟人體臟腑的生理變化有很深的描述。
廖桂聲醫師進壹步指出,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任何情緒過度反應都足以影響人的精神活動,甚至於影響到內分泌,每壹種情緒都往往能透過表情、聲音、行為表現出來,比方說,當心情高興時臉上滿面笑容,當感到悲哀時臉上愁眉苦臉,當心理憂思不定時臉上焦眉蹙額、愁腸滿肚,從這裏就能了解到情緒會改變人的容顏,若喜樂無常或悲哀太過,長期下來,恐將引起人體臟腑功能性紊亂,進而氣血失調,對身體健康恐怕造成傷害。
古籍《黃帝內經》對情緒傷身就有相關的說法,例如過度喜樂易傷心、神,過度憤怒易傷肝、魂,過度憂思易傷脾、意,過度悲哀易傷肺、魄,過度驚恐易傷腎、精、誌。五臟化五氣,當五臟受損,人的神、魂、魄、意、誌等意識或思維活動將出現障礙,最後導致患者出現壹些身心方面的疾病。
過度情緒變化易致病,但情緒致病有很多種,所以必須仔細辨證用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廖桂聲表示,情緒致病範圍相當廣,除了不同疾病會有不同證候,所以必須進行辨證論治或臟腑辨證,同時視患者病情加減用藥,每個人的藥物都因為病情有差異而不太相同。
廖桂聲醫師指出,鎮靜安神類藥物是以安神定誌為主,通常會用在心神不寧、陰虛陽亢等癥狀或病癥的患者;清熱瀉火類藥物是以情緒內傷為主要癥候,常從熱化成火,也就是中醫說的「五誌過極,皆可化火」的意思,壹般會表現出火熱內盛的證候,比如躁擾不安寧、容易發怒、心情煩或心急暴燥等皆是。
廖桂聲醫師進壹步指出,疏肝解郁類藥物是以調暢氣機、舒暢情誌為主,因為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若因為受到情緒因素而內傷,將促使氣機郁滯,影響肝的條達、疏泄等功能,以致於產生情緒不穩,進而出現肝氣郁結的現象,同時患者又可看見胸脅出現脹痛等癥狀。
去痰開竅類藥物是用來治療情緒所引起的疾病,又可分為清熱化痰與溫化寒痰兩類藥。由此可見,傳統中醫用於精神疾病的處方相當多,甚至可以加以分類,每個人也因病情不同而必須加減用藥,但中醫跟西醫的名詞、臟器功能、藥物治療目標,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互相協調,所以互補長短的機會比較少。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松 加入,天天關註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436/喜怒憂思恐五情反映五臟功能 關鍵字:中醫, 情緒, 內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