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縣歷史上有徐鄉、士鄉之稱。至於徐鄉的得名,元代史乘專家於欽在他著作的《齊乘》中說:“蓋以徐福求仙為名”。漢代班固在他的《漢書·地理誌》中載,東萊郡有縣十七,最後為徐鄉。清代王先謙的《漢書補註》引於欽“蓋以徐福求仙為名”,補註徐鄉的由來。《山東續考古錄》解釋:“徐鄉即士鄉,士徐為音轉”。直到清代壹些文人在文章中仍稱黃縣為徐鄉,如鹹豐時期黃縣
縣令彭九齡的父親彭遷道在他的《黃邑淳風記》中說:“余就養於黃。黃,古徐鄉也。人文蔚起,代多名宦,士多蒸蒸古風也。”光緒時期在黃縣任司訓的陳家聲在他的《乙未黃縣團練公文抄略書後》中說:“余奉部銓,忝側徐鄉司訓,來是邦見井閈殷豐,士農禮讓,風美俗樸,為郡之冠”。他們不僅肯定了古徐鄉的存在,而且對黃縣土地富饒、經濟發達、士農禮讓的歷史及社會風貌表現出傾心的贊譽。那麽,徐福為什麽要在他的故鄉徐鄉進行求仙活動呢?因為徐福是壹名方士,而徐鄉是秦漢時期方士活動的中心。 史學大師顧頡剛在他著的《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中說:“仙人是燕國的特產,這風尚及於齊國,仙人的道是修來的,仙人的居地是燕國東邊和齊國北邊的渤海……鼓吹神仙說的叫做方士……《封禪書》說‘齊燕海上之方士’,可知這班人大多出於這兩國。”根據顧頡剛的論斷,徐鄉正是齊地北邊的渤海壹帶,是齊地方士活動最集中的地方。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即位三年……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自古有之……四曰陰主祠之三山,五曰陽主祠之芝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
並渤海。”八神主有四神主在以黃縣為中心的渤海壹帶,這壹帶是秦始皇東巡必經之地,這四神主也是他必祀之神。方士們為了阿諛茍合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的私心,便紛紛來到這裏,借著渤海之中島嶼棋布、海市蜃樓幻滅隱現等自然景象,大力鼓吹海上神仙說。這便是方士活動中心形成的原由。 待到漢武帝時,黃縣壹帶是方士活動中心的地位並未消減。《史記·封禪書》說:“上(漢武帝)遂東巡海上,行禮祀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遂至東萊,宿留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這裏所說的漢武帝東巡海上,即以黃縣為中心的渤海壹帶。“東萊”就是東萊故城所在的黃縣。“東萊山”就是八神主之壹的月主所在的萊山。黃縣以及黃縣境內的萊山之所以招引得漢武帝每
次東巡必來此地,原因是《史記·封禪書》中說:“申公曰‘……天下名山有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所常遊,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五山中的東萊在黃縣。漢武帝東巡來此,每留宿數日,從而進壹步擴大了黃縣方士活動中心的知名度。所以,到了漢代,來此從事求仙活動的齊地方士“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史記·封禪書》中還記載:壹向為漢武帝相信的方士李少君死去,以為他是“化去不死”,“而使黃腄史舒寬受其術”。原因是史舒寬是黃縣壹帶方士活動中心的佼佼者。
秦漢之際,方士們的求仙信仰,由崇信山嶽的山嶽文化逐漸向崇信海洋的海洋文化轉變。黃縣境內“神仙宅窟之地”的萊山,“乾坤日夜浮”的茫茫渤海,都誘發和啟迪著方士們在崇山崇海中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去尋求延長人們壽命的長生之術。當時方士們雲集在這裏的盛況從《史記》的記載中可見壹斑。它是研究黃縣的宗教史和民俗史不可忽視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