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在裏面,水還是壹面鏡子。”
出自劉禹錫的兩個用人射牛的寓言。
水不作浪是內心安靜的說法,所以它就像壹面鏡子,要看著心,時刻反映,心是清楚的。這是我的拙見。
《靜水流深》出自《山海經》。
象征人安靜,態度柔和;深流:表示胸中有千山萬谷,真的很有思想,很有見識。靜水深流的真諦可以比喻為做人的態度:洞察壹切,不被矛盾或欲望所束縛,這樣妳才能擁有和諧的人生,長久的幸福和真正的自由。
“止於至善”的出處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為德,親民,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在南宋以前從未單獨出版。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公元前505-434年)所作。到了唐代,韓愈、李敖把《大學》、《中庸》視為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到了宋代,二程、朱希祖等闡述了這壹觀點,極力推崇其在經學中的地位。
它旨在促進新儒學。朱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於南宋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集註》。因為《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言行,《大學》是曾子寫的,《中庸》。
所以也叫“四書”。元祐年間,以《四書註》考士,自此四書成為士的必讀經典。
擴展數據
《禮記·大學》是中國兩千年前撰寫的壹部教育專著,論述了教育教學中幾乎所有的問題。其總結的教育教學六大原則(預防性原則、時效性原則、順序性原則、觀察性原則、長期保存性原則、啟發引導性原則)在現代教育著作中都有所強調。
這樣壹部“皇帝的傑作”也只有1000多字。其文字的簡單性和豐富性是同時代的教育作品無法比擬的。為什麽我們的教育者不讀?中國先賢的教育教學著作都不難讀,比如《學記》《勸學》《師說》《原教旨主義》。
很朗朗上口。在背誦這些關於教育教學的優秀文章和中國古典文化的品味意蘊的同時,妳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先賢們的教育智慧的熏陶,這是壹件很幸福的事。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通古今以植其根,融中外以豐其葉”是中國教育繁榮發展之道。
百度百科-禮記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