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沒有面包自由;美國有面包和自由。他們來了,沒有面包,沒有自由。”後來,壹位朋友從毛澤東向胡適轉達了壹個信息:只要胡適不走,他就可以當北京圖書館的館長。胡適聽後,只冷冷地回了壹句:“別信* * *產黨!”
擴展數據:
胡適的簡介:
胡適(1891年12年2月17 ~ 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字江,學名,後改適。思想家、作家和哲學家。惠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和領導新文化運動而聞名。小時候在老家的私立學校讀書。19歲,考上庚子賠款,成為正式學員。我在美國讀書,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
1965438+2007年夏天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主張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壹起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章從創作論的角度闡述了新舊文學的區別,倡導新文學的創作,翻譯了法國多德、莫泊桑和挪威易蔔生的部分作品,率先進行了白話文學的創作。他在1917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第壹批新詩。
五四運動後,他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從“問題與主義之爭”入手,主張改良,使他從“二十年不談政治;20年沒有政治。1920代理《努力周刊》,1930代理《獨立評論》,1940代理《獨立時報社》。
自由中國成立於1949。1938 ~ 1942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1939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北京大學校長從1946到1948。1949去美國。1952年返臺,1957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於2月24日在臺北去世。
胡適壹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證、教育和紅學等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試文集》、《白話文學史》(上)、《胡適的《文存》(四集)。他最大的學術影響是倡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