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土茯苓、川萆薢、金錢草、蒼術、何首烏、稀薟草、澤瀉、白芥子、地龍、白僵蠶。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臨床使用多年,治痛風確有良效,治愈者無數。
痛風食療方—祛風通絡粉: 白茯苓,蓮子,芡實各150克。炒杏仁100克,薏仁200克,低溫焙熟磨成粉,每日早晚各取50 克,以開水沖調成糊,加入白糖、蜂蜜調味服。補腎氣,祛風濕,通經絡。連服半年痛風可愈。
中醫治痛風 :
(壹)、濕熱痹阻型:癥見關節紅腫熱痛,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下床活動,日輕夜重,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 熱除濕、活血通絡。
方用宣痹湯加減:防己、杏仁、連翹、蠶沙、赤小豆、姜黃、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 淫羊藿、澤瀉各15克,山梔、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 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脾虛濕阻型:癥見關節酸楚沈重、疼痛部位不移,關節畸形、僵硬,有痛風石,自覺氣短,納呆不饑,舌淡紅苔白膩,脈濡而數。治宜健脾祛濕、泄濁通絡。
方用運脾滲濕湯(經驗方)加減:淫羊藿、白術、川牛膝、石葦各20克,豬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麥、車前子(包煎)、熟大黃、紅花、穿山甲、當歸各10克,生薏仁30克,土茯苓50克,桂枝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三)、肝腎虧虛型:癥見痛風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則疼痛、腰膝酸軟、肢體活動不便,遇勞遇冷加重,時有低熱,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脈沈細數或沈細無力。治宜補益肝腎、除濕通絡。
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防風、川芎各10克,秦艽、當歸、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雞血藤各15克,細辛3克,肉桂、人參各5克,甘草6克,桑寄生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四)、寒濕痹阻型:癥見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紅腫不甚,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紅苔白,脈弦緊。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方用烏頭湯加減:制川烏、麻黃各6克,黃芪20克,炒白芍、雞血藤、當歸、生薏苡仁、淫羊藿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細辛3克,土茯苓30 克,生姜3片,水煎服。
中醫外治法:
1.大黃粉、蜂蜜各適量,調敷患處。
2.太乙紫金丹(紫金錠)用醋調敷患處。
3.如意金黃散,在紅腫熱痛未成膿時,用茶水和蜂蜜調敷;欲化膿者用蔥汁同蜂蜜調敷患處。
特效痛風湯
治痛風、濕疹、牛皮癬 :
土茯苓120克、萆薢、威靈仙、生黃芪、澤瀉各30克、生薏苡仁50克、車前子、蒼術各15克、澤蘭、當歸、桃仁、紅花、僵蠶、全蠍各10克。每曰壹劑,水煎分3次服。1—2個月愈。治濕熱蘊毒性痛風、濕疹、牛皮癬均效。土茯苓、威靈仙、萆薢三味為主藥,有顯著排尿酸作用。威靈仙辛散宣導,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對改善關節腫痛確有殊功。此為老中醫朱良春擬方,經專家臨床多方應用驗證,療效確切《杏林新傳》
專家奉獻——痛風湯特效處方
土茯苓、萆薢、 薏仁 、車前子各30克、澤瀉20克、威靈仙、蒼術、山慈姑、膽南星各15克、桃仁、紅花、澤蘭葉各10克。此方為朱良春老中醫擬定,以土茯苓、威靈仙、萆薢三味為主藥,有顯著排尿酸作用。威靈仙辛散宣導,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對改善關節腫痛確有殊功。經中醫專家臨床多方驗證應用,療效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