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隸在秦已產生,而不是漢。相傳是陳渺所創。古隸是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當中,產生的波折、也就是撇捺還不是非常明顯的書體,在提按上沒有太多變化,線條較均勻,取勢亦方亦圓,用筆有方筆又有圓筆。在秦代末期、西漢產生的。
今隸是隸書基本成型之後,壹般指東漢時期的隸書。有了提按的變化,有了入筆處的強調,筆法更加豐富,波折比較明顯,蠶頭雁尾的基本用筆的形成。
除此之外,還有壹種標準隸書,曹全、禮器、乙瑛碑都是,官方推行的文字,非常正式嚴謹。
由於筆劃向兩邊分散,象個八字,所以又叫八分書。八分書指得是今隸,古隸不能稱為八分書,因波折不明顯,
鄭板橋自稱他的書體是六分半時,是壹種破體,介於楷書、行書、隸書之間,我認為有點問題,八分不是指分寸,標準,指得是八字的體勢。
甲骨文、金文,大篆,隸書是由大篆演變而來,不是從小篆演變。
這兩個圖都是秦簡的墨跡,簡鉑書壹般分為秦簡和漢秦。秦簡和小篆距離遠,跟大篆比較近,跟隸書也非常接近,可以認為向隸書轉變的壹種書體。
這個是漢簡,在漢代對隸書快寫的壹種字體,和章草的關系緊密,是章草的起源。也就是說,漢代就已經出現了草書。書法的發展不是單線發展的。
故隸書是從大篆來的,而不是從小篆來的。
隸變是中國書法史上壹次重要的文字變革,最終導致今天文字形態的架構,從圓到方的轉變。
西漢時期,屬於古隸。
這是兩個古隸,看不到波折,撇捺還沒完全形成,點線粗細提按變化也不明顯,樸實,沒有標準隸書那麽規範,那麽有裝飾性。體兼方圓,在隸篆之間。
西 漢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的箔書版本,和標準隸書相近。
西漢出土的非常少,東漢出土的碑非常龐大,風格多。
第壹類和後來的標準隸書有壹定差距。
第壹張圖是開通褒斜道碑,氣勢開張,字形大小變化好,中宮舒展,線條多處看到篆書痕跡,用筆均勻簡單,但金石味足。第二張圖是西狹頌,用筆厚重,結字自然,結體寬薄,線的變化豐富,是東漢時期隸書代表性的作品。
第二類用筆瀟灑,不拘謹,強調橫式多壹些,字形偏扁。建定了後來隸書的結構特點,以扁方為主,表現雍容、平穩,憨態,寬博。
第壹張是華山廟碑,第二張是乙瑛碑。
註意:雁不雙飛,不能寫兩筆有雁尾。
篆書很少有點出現,基本以線的形式出現,隸書變為點。豎折由原來的絞轉分為兩筆。
追求金石器。和大篆壹樣,
捺畫是撚管裹毫出鋒,和唐楷區分,唐楷捺是由提按頓筆,慢慢提起以後出鋒。
隸書筆筆斷開,不能連著寫,註意斷連交接時的處理方法,這是個細節。要調整鋒畫,也強調連續性書寫。
不能每筆的起筆方式都壹樣,臨貼要註意觀察。
鏈接:/p/9a7971d37443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