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建於哪個時代?

道教建於哪個時代?

道教興起於東漢中後期

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

道教的興起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假托道家黃老學,融合民間流傳的各種方技、術數、神仙、鬼怪、神話、讖緯等內容,雜取儒家、墨家、陰陽家、養生家、神仙家等多種學說,通過清修養性、積精練氣、金丹服食、符箓科教等方法,追求長生成仙。

道教興起於東漢,基本格局則完成於魏晉南北朝,明確以“神仙”作為它的終極關懷。這個歷史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東漢順帝以前是道教產生的準備階段。西漢甘忠可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幹吉把《包元太平經》編成《太平青領書》,這就是道教初期的重要經典《太平經》,幹吉的弟子宮崇、襄楷後來把它獻給了順帝和桓帝。

第二,東漢順帝至東漢末年是道教的草創階段。張陵、張角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稱為“五鬥米道”或“太平道”,通常認為這些農民起義標誌著道教的形成。太平道: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壹個派別,主要流傳於河北壹帶,因信奉《太平經》而得名。河北巨鹿人張角曾利用太平道組織黃巾起義,徒眾達數十萬,於公元207年徹底失敗,太平道從此銷聲匿跡。

五鬥米道:五鬥米道主要流傳於巴蜀壹帶,創始人沛國豐人張道陵,漢順帝時在蜀地學道,自謂遇老子等五人,授以國師,遂奉《老子道德經》為經典,並加註釋,名《老子想爾註》,內稱人君按道義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意,便能長久,並以道佐人主為己任。從之受道者,依蜀地本有的形式,須出五鬥米,故名五鬥米道。其孫張魯割據漢中,實行政教合壹的統治,社會比較安定,得到民眾的愛戴。

第三,魏晉時期,適應士族社會的需要,開始形成“神仙道教”,天師道逐漸在上層士大夫中間流傳。這壹時期的道教,以“長生成仙為本”,提出了以服餌金丹大藥為主,兼行其他養生方術的修仙途徑,代表人物有葛玄、鄭隱、葛洪。特別是葛洪,他全面總結了自戰國秦漢以來的神仙信仰及各種方術,在中國道教史上首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道教理論體系。他在《抱樸子內篇》中說:“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過於長生之方也”,認為“仙可學致”,提出了“肉體成仙”這壹道教的最高目的。

第四,南北朝時期,士族道教徒開始有意識地改造早期道教。經過北魏寇謙之,南朝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的努力,借鑒吸收佛教的教理、戒律、科儀和組織形式,制作了大量道教經典,開始形成可以和佛教相抗衡的“宮觀道教”。寇謙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道教教規和教儀,“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氣閉練”;陸修靜首次創立道教經典目錄,編撰了《三洞經書目錄》;陶弘景創立了神仙譜系以及道的傳授歷史,他是南朝道教改革的集大成者,也是茅山上清派的代表人物,撰有《真誥》、《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等,他敬重佛法,恒讀佛經,從他之後,道教更是大量吸收佛教的思想。 寇謙之(365-448) 北魏道士。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人。他十八歲從成公興入華山學道,又轉入嵩山修道。後托言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並賜予《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命其整頓道教。遂利用北魏太武帝對道教的崇奉,排斥佛教,改革天師道,制定樂章誦誡新法,於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大同)建立天師道場,稱為心天師道。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禮聘其出山,固辭不起。但朝廷大事,仍向其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其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及葛洪神仙道教,並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均有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補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載藥物七百三十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發展有壹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存敦煌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流傳至今。所著又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壹方》、《藥總訣》等。

陸修靜(406-477) 南朝宋道士。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元嘉末(公元453年)於建康(今南京)賣藥。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請其入宮講道,固辭而去。曾於廬山修道,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奉命至建康,於崇虛館廣集道經,加以整理甄別,鑒定其中經戒、方藥、符圖等壹二二八卷,分為“三洞”,奠定《道藏》的文獻基礎。所撰《三洞經書目錄》,為最早的道藏書目。又編制齋戒儀範,道教儀式因而完備。卒謚簡寂先生。

經過這壹階段的發展,道教演變為比較完備成熟的宗教,從民間宗教轉變為官方認可的正統宗教,成為與儒、釋鼎立的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udec.com/zsb/zls/zls06/zls065/wzjj/zls06504.htm

/lemma-php/dispose/view.php/6683.htm

參考資料:

/lemma-php/dispose/view.php/6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