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溫病相關的記載。《傷寒論》中的白虎湯、承氣湯是後世治療傷寒的基礎。然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溫病學未能擺脫輕度傷寒理論體系的束縛。
晉代劉和堅在《傷寒初論》中倡導辛涼解表法,創立了“寒涼派”。明代,呂望進壹步區分了傷寒和熱病。吳有科認為溫病的病因是壹種敵對,這標誌著溫病學理論的建立。
清代葉創立了和的辨證理論,闡明了溫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推動了溫病學的成熟。
衛氣營血辨證是葉創立的,將溫病的病理過程分為衛分、氣分、營分和血分四個階段。衛分證是溫病的發病,屬表,病情較輕;氣分證是溫邪由表入裏,邪勢勃發;營血辨證是邪熱加深、陰血耗竭、精神損傷的關鍵階段。
運用溫病學原理和方藥,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腸道傷寒、肺炎、麻疹等現代醫學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