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叫我們中國孩子?

為什麽叫我們中國孩子?

中華兒女和炎黃子孫

對於中華民族有兩個別稱,壹個是“中華兒女”,壹個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或者只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壹詞是近代才出現的,含義偏向文化(是接受中國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炎黃子孫)這個稱呼自古就有,其含義側重於血緣(同宗同源的祖先)。曾經,壹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的說法,而不是“炎黃子孫”的說法。

壹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因為血緣,其次是因為文化。在原始社會,壹群人能長期生活在壹起,大概永遠是壹個家庭,壹個宗族。將來部落發展壯大了,會接受不同血緣的人參與。在世界上幾千個民族中,有些人特別註重血緣關系,認為血濃於水,血緣排他,很難接受外來人參與;壹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人接受我們的文化,我們歡迎他們參與,不排斥。中華民族是在它形成的地方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復合體,然後在發展中表現出重視文化、不太重視血緣關系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濃厚的“中華兒女”這個名字比學術色彩濃厚的“炎黃子孫”這個名字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棲祥教授指出,“黃帝子孫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也就是多源的,沒有* * *祖先。“炎黃子孫”論既不科學,也不利於中國各民族的團結。

“炎黃子孫”論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壹元論,即中華民族的祖先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簡而言之,它是壹個民族,壹個祖先,壹個發源地,壹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壹個中心,逐漸向四面八方擴散。這是歷史真相嗎?絕對不行。這個古史框架是司馬遷在《史記》壹書中確立的。當時司馬遷還不能暢所欲言。他知道生於東夷的伏羲,生於南蠻的神農,比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更悠久。但是漢武帝把自己比作黃帝,壹定是把黃帝當成了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不得不讓步,但他在字裏行間透露了壹些真實的情況,希望讀者“深思熟慮,方知其意”,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

到了近代,中國的考古工作才剛剛起步。著名考古學家許先生和著名歷史學家孟先生首先開始挑戰中華民族的壹元論,大膽地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國至少有三個民族在爭雄,每個民族都為中華文明的創造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儒家的孔孟誕生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誕生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不僅僅是炎黃或黃帝壹個人的後代。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的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起源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中國民族史壹元論被徹底推翻。因此,用“炎黃子孫”或“炎黃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顯然是不合適的。

華僑華人

雖然“炎黃子孫”或“炎黃子孫”的說法自古就有,但過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許多海外華人的回歸,這種語言才大量出現在報刊上。海外華人之所以願意用“炎黃子孫”或“炎黃子孫”來控制中華民族,原因如下:

首先,缺少壹個更合適的名字。我們華僑大量出國的時候,是在清朝。當時外族占領中原,漢人受到迫害。所有逃到國外幾天的華僑,都有悲慘的歷史,都敵視清朝。很多民間組織甚至公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要他們說自己是大清國的。當然,他們不想。更有甚者,清廷還非常頑固,認為出國就是叛國,把他們當成拋棄自己王道的頑固之人,采取蔑視仇恨的惡劣態度,既不承認他們不設防,又處處打擊,使他們成為沒有祖國的海外孤兒。他們很難選擇壹個合適的自我認同,只好懷念祖國歷史上比較繁榮的朝代,自稱漢人或唐人。

二、為什麽選擇《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基本上是壹個農業國。它並不願意遷徙,四處漂泊,而是壹個移居到了土地上,留戀田園祖墳的民族。由於種種不可避免的原因,如饑荒、戰爭,人多地少,謀生不易,於是華僑先輩們鋌而走險,闖蕩江湖,揚帆出海,心情沈重,前途黯淡。去海外,手無寸鐵,沒有特權。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維持生計。而他們接觸的其他很多民族,無論是白人、黑人還是黃種人,歷史文化都沒有中華民族悠久。即使不如當時的人,只要壹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就立刻感到興奮,充滿自豪。因為字裏行間蘊含著豐富的含義: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是壹個偉大的國家,是壹個禮儀之邦。無論我們的處境多麽艱難,無論我們的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要努力工作,為祖國爭光,不辱祖宗。“炎黃子孫”這句話,早已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

第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句話成為海外華人相互團結的紐帶。當妳離開萬裏,沒有朋友的時候,壹旦遇到華夏子孫,自然會有家的感覺。海外華人幾百年的生存、發展、團結、奮鬥,可以說是從“炎黃子孫”這個名詞中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今天,不宜用“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的別稱;但是,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這種語言對海外華人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然,我們不應該在學術研究和外交場合使用這種語言,以免引起誤解;但在壹般和民間場合,為了增進感情,根據語言學中的“慣例”原則,可以使用“炎黃子孫”這壹稱謂,但這並不重要。

中華民族這個詞很久沒有正式形成,也沒有正式的簡稱。我們可以以國為名建中國,但不能以姓簡稱中。把中華民族簡稱為漢族就更不好了,因為它排斥了漢族以外的很多少數民族。但簡稱“中國人”也是可以的。“中文”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比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人,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