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起源
起源其壹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
重陽節
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起源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壹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重陽節
在古代,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壹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壹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壹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麽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壹時季感受展開。
節日禁忌
1、不能說節日快樂,登高原是避兇氣。
壹年十二個月有六個奇數六個偶數,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節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都集中在奇數上,它們分
重陽節
別是壹月壹、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數日數奇奇相逢。壹月又稱正月,正月正是傳統的大年初壹,壹直到初五都是正規的節日。三月三是沐浴節,接著就是清明節,五月五是端午節,七月七是乞巧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九月九是重陽節。十作為從頭開始,已經是數字的結束,後面的也不被人們所重視。由此可見,熱熱鬧鬧的傳統節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數之上,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兇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壹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兇氣、戰勝兇氣而設立。
奇數又被認為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壹天也是大兇日。這壹天的儀式活動是登高、賞菊、飲酒、吃蟹。登高是本質意義,後三者是附加活動。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相傳這壹天裏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傳說裏有生動的描繪,道士費長房告誡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辦,晚上回來見家裏的豬羊都已死去。這個故事形象地說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兇。這壹天的另壹個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壹種中草藥,和艾草壹樣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偽裝的意義。王維《九月九日懷山東諸弟》中,“遙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壹人”,記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動。它強調的是全家躲避,要數壹數是不是丟下了壹個人,丟下者就會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見,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稱為節日,舉行特殊的儀式和活動,是人們為了保衛生命的積極措施,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淡化了避兇的禁忌內容,而保留了形式意義,節日逐漸成為單純的喜慶。所以,在這個原本是辟邪的日子裏,說上壹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陽節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的說法。
3、某些地區還有重陽節忌同床的說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