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賽裏木湖是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最後眷顧的地方,所以被稱作大西洋最後壹滴眼淚,賽裏木湖古籍亦稱天池,亦稱“西方凈海”,蒙古語稱“賽裏木淖爾”,意為“山脊梁上的湖”,突厥語中“賽裏木”意為“平安”之意。
賽裏木湖位於新疆博州境內,其湖面海拔2073米,東西長約30公裏,南北寬約25公裏,周長90公裏,水域面積455~460平方公裏,呈橢圓形,最大水深92米,蓄水總量210億立方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水除周圍壹些小河註入外,主要靠地下水補給。由於所處位置較高,蒸發量較大,湖水礦化度為3克/升左右,略帶鹹味,屬微鹹湖。
擴展資料
形成演變:
綜合現有研究資料可將賽裏木湖區構造演化歸納為三個階段:
(1)、前震旦紀眾多古老地塊的拼合過程。至震旦紀主體開始形成統壹的克拉通地塊,普遍接受了以震旦紀冰磧巖和寒武紀初含磷巖系為代表的統壹蓋層沈積。
(2)、早、中古生代新疆板塊的裂解和再拼合演化過程。從寒武紀中期開始裂解,到最後於晚石炭世末期,全部完成了復雜多樣的大陸板塊的擴張分離、俯沖碰撞的拼合歷史,最終形成了新疆現今的基本大地構造格架,結束了早、中古生代多板塊和陸地的分離拼合構造演化階段,而進入同壹的板內,即陸內的大地構造演化階段。
(3)、晚古生代至今的新疆陸內構造演化階段。石炭紀之末,二疊紀之初,現今歐亞板塊的雛形已經形成,新疆已成為這壹全球性巨型板塊的組成部分,但在它的南側,還面臨著先後古特提斯洋的封閉,新特提斯的打開與最終關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兩期最終促成了構造陷落湖——賽裏木湖。
中國新聞網-新疆賽裏木湖 大西洋的“最後壹滴眼淚”
百度百科-賽裏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