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zhī má
2 英文參考Helicteres angustifolia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crewtre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arrowleaf screwtree herb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中醫大辭典》·山芝麻山芝麻為中藥名,出自《福建民間草藥》[1]。
3.1 山芝麻的別名
崗油麻、山油麻、假芝麻、假油麻、石秤砣[1]
3.2 來源及產地梧桐科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的根。分布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1]。
3.3 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1]。
3.4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消腫解毒[1]。
①治感冒高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腸炎,痢疾。煎服:9~15g[1]。
②搗敷治外傷出血,癰腫,疔瘡,毒蛇咬傷[1]。
3.5 使用註意內服過量可出現頭暈,惡心,腹瀉等反應。孕婦忌服[1]。
3.6 化學成分本品含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寧酸(Helicterilic acid)及其甲酯、白樺脂酸、齊墩果酸。根皮含曼宋酮等[1]。
3.7 藥理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4 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果實·《中醫大辭典》·山芝麻山芝麻為中藥名,出自清·趙學楷《百草鏡》。為《飲片新參》記載的六軸子之別名[1]。
4.1 山芝麻的別名土連翹、山芝麻、鬧羊花子、八厘麻子[2]
4.2 來源及產地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 (Bl.) G.Don的果實。產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河南[2]。
4.3 性味苦,溫,有大毒[2]。
4.4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散瘀消腫[2]。
1.治風寒濕痹,骨節腫痛,跌打損傷。內服:研末,0.3~0.9g;或入丸、散[2]。
2.治癰疽,疔毒。研末調敷[2]。
4.5 使用註意內服過量易致中毒,本品內服宜慎,中毒時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等癥,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孕婦忌服[2][3]。
4.6 化學成分本品含八厘麻毒素[2]。
4.7 山芝麻的藥理作用混懸液、浸劑、酊劑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指數與阿片相似。但劑量加大,作用不見增加而毒性顯著增加。梫木毒素有降壓、減慢心率作用,本品對昆蟲與人均有毒性。對人可致心律不整、呼吸困難及驚厥等。因此本品有較強毒性[2][3]。
5 梧桐科山芝麻屬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入藥·《全國中草藥匯編》·山芝麻 5.1 拼音名Shān Zhī Mɑ
5.2 山芝麻的別名大山麻、石秤砣、山油麻、坡油麻
5.3 來源為梧桐科山芝麻屬植物山芝麻Helictercs angustifoli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幹。
5.4 原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莖直立,有分枝,莖皮堅韌似麻,小枝密被灰黃色短絨毛。單葉互生,矩圓狀披針形。夏季葉腋抽出短花序梗,花數朵簇生其上,花梗短。朔果卵狀矩圓形,略似芝麻果實,長近2厘米,密被星狀毛茸,熟後5裂。
5.5 性味苦、微甘,寒。有小毒。
5.6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用於感冒高燒,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麻疹,咳嗽,瘧疾;外用治毒蛇咬傷,外傷出血,痔瘡,癰腫疔瘡。
5.7 山芝麻的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幹根研粉外敷或米酒調敷患處。
5.8 註意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5.9 備註(1)本品有小毒,內服量不宜過大。中毒時可見惡心,腹瀉,頭暈等反應。
5.10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6 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中華本草》·山芝麻 6.1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6.2 拼音名Shān Zhī Mɑ
6.3 英文名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 Root of Narrowleaf Screwtree
6.4 山芝麻的別名崗油麻、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野芝麻、狗屎樹、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頭、牛釜尾、山野麻、白頭公、油麻甲、野麻甲、假麻甲、苦麻、山脂麻、被油麻、坡片公。
6.5 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幹。
6.6 原形態山芝麻 小灌木,高達1m。小枝被發綠色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7mm,被星狀短柔毛;葉片狹長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55cm,寬1.52.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間或混生剛毛,全緣。聚傘花序腋生,有花2至數朵;花梗通常有錐尖狀的小苞片4枚;花萼管狀,長約6mm,被星狀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紅色或紫紅色,比萼略長,基部有2個耳狀附屬體;雄蕊10,退化雄蕊5,線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約10個。蒴果卵狀長圓形,長1220mm,寬78mm,先端急尖,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種子小,褐色,有橢圓形小斑點。花期幾全年。
6.7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旁及丘陵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6.8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性的黃紅壤上也能正常生長。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育苗,種子混拌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土2cm,後蓋草、澆水。每1hm2播種量22.5kg。氣溫25℃以上時,播後1520d出苗,出苗後揭去蓋草。翌年春季萌芽前,按行株距35cm×35cm開穴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後至封行前,應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各追施人糞尿或復合肥1次,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廄肥,並進行培土。
6.9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略扭曲,頭部常帶有結節狀的莖枝殘基;長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長約2cm的段塊),直徑0.51.5cm。表面發黃色至灰褐色,間有堅韌的側根或側根痕,栓皮粗糙,有縱斜裂紋,老根栓皮易片狀剝落。質堅硬,斷面皮部較厚,暗棕色或灰黃色,強纖維性,易與木部剝離並撕裂;木部黃白色,具微密放射狀紋理。氣徽香,味苦、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多列木栓細胞,含紅棕色物;栓內層15列細胞。韌皮部纖維束與韌皮薄壁組織間隔排列,纖維壁厚,木化;分泌細胞含黃棕色分泌物,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散列;木射線13列細胞,壁微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常含澱粉粒。
粉末特征:根的粉末及白色。①韌皮纖維眾多,單個或成束,壁較厚,直徑1230μm。木纖維壁較薄,有斜紋孔,直徑1125μm。②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90μm。③管胞較窄長,有紋孔,直徑1315μm。④木栓細胞棕色,表面觀多角形。⑤草酸鈣簇晶直徑2031μm,並偶見小方晶。⑤澱粉粒多為單粒,直徑48μm,臍點呈線形,復粒由24粒組成。
6.10 化學成份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樺脂酸(betu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寧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山芝麻寧酸(helicterilic acid)及山芝麻酸內酯(heliclactone),根皮含倍半萜醌類化合物曼家酮(mansonone)E、F、H、M。
6.11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煮沸,濾過。濾液加羥膠壹三氯化鐵試液,發生紫褐色沈澱(檢查酯類);濾液加2,4二硝基苯肼試液,發生黃棕色沈澱。(檢查羰基化合物)。
6.12 性味苦;性涼;小毒
6.13 歸經胃經
6.14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痄腮;腸炎;痢疾;癰腫;瘰瘡;毒蛇咬傷
6.15 山芝麻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6.16 註意《廣西藥植圖誌》:虛寒癥忌服。
6.17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根:治瘡,去毒,止血,埋口;又能開大腸,食多大便必快。2.《廣州植物誌》:葉:搗爛敷患處,治瘡毒。3.《福建民間草藥》:去瘀生新,消癰解毒。4.《南寧市藥物誌》:解表清熱,治痧氣,熱性感冒,毒瘡。5.《泉州本草》:清熱止渴,祛痰止咳。治肺病,瘰癧。
6.18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