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茶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使用的,它的保健機理同其它中藥方法治病的機制壹樣,同樣通過藥性與病性的相互對抗、藥性對機體正氣的協調補充來達到治病目的。如熱性病表現出大熱、大汗、口渴、喜冷飲、煩躁等癥狀,用寒涼藥物甚或以冷飲的方式飲用,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亢盛的熱邪,最後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
三國華佗的《食論》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說。晉代張華《博物誌》稱:“飲真茶,令人少眠。”唐代時,人們對茶的藥用價值的認識已經較為普遍。著名藥學家陳藏器稱“茶為萬病之藥”,此說雖有誇張之嫌,但茶的藥理成分之多和藥效作用之廣卻是不爭之事實。自唐至清,可以搜集到的有關論述藥茶的古籍,不下近百種。
壹,清心祛火茶:
五代蜀毛文錫撰的《茶譜》中稱茶能益思。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中稱茶能除煩。元代忽思慧撰的《飲膳正要》中稱茶能清神。明代李時珍撰的《本草綱目》稱茶能使人神思爽。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清心神。
心主神誌,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心神得養,神態活動才能正常,精神振奮,神態清晰,思維敏捷,反應迅速,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壹。若心有病變,主神態的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
茶材推薦: 綠茶、紅花、桑葚、淮山、酸棗仁、五味子、黃連、淡竹葉、遠誌、蘆薈、金銀花等。
苦瓜茶: 苦瓜片五克,綠茶三克,蜂蜜適量。將苦瓜片、綠茶放入茶杯中,倒入沸水沖泡,悶泡十分鐘,調入蜂蜜飲用。
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明目、解毒功效,內含的苦瓜素能減少攝取的奎寧和糖,苦瓜苷則具有降糖作用。此茶飲適宜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若不搭配糖類,單味入茶,效果更佳。
二,潤肺滋陰茶:
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稱茶能解痰。蘇敬撰的《新修本草》稱茶能祛痰。元代忽思慧撰的《飲膳正要》稱茶能祛痰熱氣。明代李時珍撰的《本草綱目》稱茶能吐風熱痰涎。清代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滌痰清肺,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入肺清痰。張璐撰的《本經逢源》稱茶能消痰。
肺主氣,肺的功能決定了它與呼吸有關。中醫認為肺的治節功能,即“通調水道”實際上是代表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節功能失常,即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與散布,也因肺氣虛衰,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
茶材推薦: 杏仁、薄荷、胖大海、百合、魚腥草、桔梗、金蓮花、烏梅、牛蒡、玉蝴蝶等。
桔梗茶: 幹燥桔梗十克,千日紅五克,蜂蜜適量。將桔梗和千日紅放入壹杯熱開水中,浸泡十分鐘左右,過濾取汁,加入適量蜂蜜即可飲用。
桔梗具有利咽、宣肺、化痰、排膿的功效。千日紅具有消肝解郁、止咳定喘的作用。二者搭配飲用,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有不錯的療效,更適宜咳嗽多痰者飲用。
三,提神解乏茶:
晉代張華撰的《博物誌》、唐代蘇敬撰的《新修本草》、清代張路撰的《本經逢源》以及《桐君錄》,分別稱茶能令人少、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五代蜀毛文錫撰的《茶譜》、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分別稱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醒睡。
現代生活壓力大,很多人經常加班。熬夜,加之缺乏運動,整日感覺昏昏沈沈,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通過飲用壹些茶方,可以達到解乏提神的效果。
茶材推薦: 北五味子,川芎、紅棗、綠茶、菊花、西洋參、黨參、迷叠香等。
專心茶: 綠茶十克,炙黃芪二十五克。將兩種茶材洗凈精研為粗末,用500毫升,沖泡十五分鐘即可飲用。
黃芪可補中氣、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加上綠茶的提神醒腦作用,此茶是集中精神,減輕疲憊的佳品。
四,調理氣血茶:
理氣即幫助緩解氣滯、氣逆,疏理氣機,當人發生氣滯或氣逆時,主要表現為器官功能下降,如脾胃不和,腹脹腹痛,惡心嘔吐,便秘,肝火旺盛,月經不調,胸悶胸痛等。而通常引起這些癥狀的原因較多,如飲食不節、寒暖失調等。
茶材推薦: 陳皮、玫瑰花、枳實、檀香、佛手、薰衣草等。
龍井山楂茶: 龍井茶、山楂各五克,陳皮少許。將洗凈的山楂和陳皮用200毫升的冷礦泉水浸泡四小時以上。用蓋碗沖泡龍井茶,濾出茶湯,加入浸泡過山楂和陳皮的湯汁飲用。
陳皮是理氣類中藥,有行氣止痛、健脾化痰之效,可用於緩解脾胃氣滯、惡心嘔吐、腹脹等,與龍井茶、山楂壹起服用,是健胃消脂的良品,可降血脂、降膽固醇、預防脂肪肝。
五,瘦身消脂茶:
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稱茶能去人脂。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稱茶能去膩。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解炙毒。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稱茶能解肥濃。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解油膩、牛羊毒。
肥胖族最大的煩惱並非是羨慕別人曼妙身姿,妒忌穿在別人身上漂亮衣服,而是自己的 健康 。由於過多脂肪的堆積,脂肪沈積於血管內,會使血管硬化狹窄,因此容易患各種心血管疾病;此外由於代謝方面的問題,容易出現便秘。
利用茶療消脂、減肥是壹種非常理想的方法,也是容易長期堅持的方法。
消脂減肥茶: 綠茶五克,大黃二克。將綠茶、大黃壹起放入茶壺中,沸水沖泡十分鐘後飲用。此茶有很好的清熱、瀉火、通便、消積作用。其他還有:香蕉綠茶、金銀花瘦身茶等。
六,延年益壽茶:
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稱茶能祛宿疾,當眼前無疾。明代程用賓的《茶錄》稱茶能抖擻精神,病魔斂跡。清代俞洵慶的《荷廊筆記》稱茶能 養生 益。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氣血漸漸衰退,體內代謝也會減緩,抵抗力下降,此時需要滋補身體,調養氣血,以達到抵抗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另外,茶療相對於市面的保健品價格便宜,沖制簡單,省時省力,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選擇。
烏龍冬瓜茶: 烏龍茶五克,冬瓜皮二十五克,山楂肉二十克。將冬瓜皮和山楂肉放入沙鍋煎煮二十分鐘,用煎煮的湯汁沖泡烏龍茶飲用。此茶飲適宜痰多久咳,體虛浮腫的人服用,能抗衰老,防病保健。
除了以上介紹藥茶保健還有:少兒強身茶、護膚美白茶、醒酒解酒茶、安神助眠茶、解膩消食茶、固精養腎茶、健脾養胃茶等等。
隨著 社會 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茶的應用範圍日益擴大。但盡管如此,迄今茶的應用主要的還是在食用和藥用兩個方面,這是茶的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決定了的。營養與藥效,雖有壹定區別,但對人體而言,均屬保健效果之列。能於品飲香茗之際獲身體保健之功效,真可謂是“善莫大焉”。
撰文:李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