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周代禮樂舞蹈與六代舞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

周代禮樂舞蹈與六代舞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

那是在先秦時的周代初期,歷史上著名的聖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當時享譽九州,百姓們都很信服他。

後來,周武王駕崩了,新繼承的周成王還在繈褓中,根本無法管理國家。周公旦擔心天下沒人管理會出現禍亂,他就登上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

後來,有人在國都散布謠言說:“周公旦將要對周成王不利了,他想自己做天子!”

周公旦知道後,他便召集百官和百姓們,他說:“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朝政,就是因為我哥哥早逝,我的侄兒年幼,我擔心天下會出現戰亂,那我將無法回報我的哥哥和父親了。”

於是他得到了百官和百姓們的信任,人們便不再理會那些流言蜚語,周公旦也繼續代替周成王執政,幫助他管理天下。

沒多久,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斷加重,很快就奄奄壹息了。周公旦知道後非常著急,他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沈到黃河中,率領百官們載歌載舞。

周公旦祈禱河神說:“我的侄兒年幼還不懂事,觸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請天神降罪於我,千萬不要傷及我的小侄兒!”周公旦將祈禱冊文封好,他又率領百官們載歌載舞,為天神娛樂。果然,周成王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後來,周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將政權交還給周成王,從此,他嚴謹地服侍周成王,為他出謀劃策。後來,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誣告周公旦,周公旦就逃到了楚國去避難。

沒過幾天,周成王聽說了自己年幼時,周公旦創作禮樂舞蹈為天神娛樂,並祈禱自己的重病痊愈的事情,他又見到了周公旦祈禱河神的書冊。周成王責問史官說:“為什麽我不知道這件事呢?”

史官們回答:“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當年周公旦命令我們不要說出去,我們才嚴守這個秘密的!”

周成王這才知道了周公的壹片義膽忠心,他感動地哭了起來,他哭道:“從此以後,都不會再有這麽虔誠的舞蹈和占蔔了!這都是我的過錯啊!”

周成王知道自己誤會了周公旦,他便馬上派人去楚國請周公旦回來。後來,周成王命令百官將周公旦創作的禮樂舞蹈演化成壹種禮儀,這才逐漸形成了我國禮樂文化。還有,這種禮樂舞蹈世代流傳,對我國後來的舞蹈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其實,商紂王朝的覆滅,源自壹個因果的惡性循環。而西周王朝是我國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壹個朝代。

周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和活動於大河西部的岐山部族,所以又被稱為來自西方的部族。周文化逐漸興盛,到了周武王剪滅商紂王以後,他就把黃河東西部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在各種條件的促進下,形成了古代歷史上空前強盛的周王朝了。

《六代舞》據說是周公旦依據周國原來的制度,參照殷禮而制作的壹種舞蹈。周公旦通過壹系列重大的舉措,對上古氏族祭祀樂舞進行了壹次大規模整理,這樣不但樹立了周朝權威,也表達了對祖先敬畏之心。

周公旦提倡了制禮作樂,並且將此作為頭等重要的大事來做。所謂的“制禮”,也就是制訂各種典章制度,幾乎涉及了敬奉神靈、政治、經濟、軍事、刑法、人們的言談舉止等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從行為規矩到祭祀祖先,從婚喪嫁娶到日常用語,而“禮”作為壹種“規矩”在我國周代是無所不在的。

具體地說,“禮”主要又分五類。第壹是“吉禮”,是周王朝祭祀和敬奉邦國鬼神的禮儀;第二是“兇禮”,是周王朝哀傷憂患和喪亡殯葬的禮儀。第三是“賓禮”,是關於朝聘盟會的禮儀;第四是“軍禮”,是周王朝關於興師動眾的禮儀;第五是“嘉禮”,就是周王朝用於婚姻宴飲的壹種禮儀。

所謂的“作樂”,主要就是指每逢用到禮儀時,就要用“樂舞”來配合這些禮儀的規矩。西周人所說的“樂”,其實就是音樂和舞蹈的統稱,特指那些配合著不同的禮儀而采用的不同音樂和舞蹈動作。所以,西周的禮儀是用來區別貴賤和判斷是非的。

西周樂舞用來緩和上下,整合人心。周代禮樂制度,是政治和藝術教養的結合,講求禮樂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便充分起到鞏固統治和調和人心的作用。

周公旦制禮作樂在實際上完成了歷史上第壹次樂舞的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樂舞《六代舞》。《六代舞》,又稱《六樂》、《六舞》或者《六大舞》等,它是周代帝王們用於祭祀的6個樂舞。

根據古籍《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

《六代舞》即黃帝的《雲門》、堯帝的《鹹池》舜帝的《大韶》、禹帝的《大夏》和商湯的《大濩》與周武王的《大武》。

據說以文德得天下的帝王就必須用“文舞”來祭祀;而以武功得天下者就可以享受“武舞”。因此,前4個舞屬“文舞”,而後兩個舞則屬於“武舞”。

《六代舞》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六代舞》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奉為樂舞典範,實際上綜合了許多文化成果。

周代人們建立了龐大的樂舞機構“大司樂”,人們在舉行大祭時,通常是由大司樂率領貴族子弟跳《六代舞》,還有,在不同場合需要演奏不同的樂舞。每壹個樂舞都有明確功能,分別用作祭祀天地、四方山川和祖先的。

根據古籍《周禮》中的記載:

舞《雲門》時奏黃鐘、歌大呂,用以祀天神;舞《鹹池》時奏太簇、歌應鐘,用以祭山川;舞《大韶》時奏姑洗、歌南呂以祭四望。

舞《大夏》時奏賓、歌函鐘,祭祀山川;舞《大濩》時奏夷則、歌小呂,用以享妣;舞《大武》時奏無射、歌夾鐘,用以享先祖。

表演這6個舞蹈的都是王室和貴族的子弟,樂舞人數更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周禮的等級制本質。其中,《大韶》和《雲門大卷》是西周雅樂舞中以黃帝《雲門大卷》為開首之樂,用以祭祀天神。

周代人們將《雲門大卷》列為“六大舞”之壹,足可以見到它的重要程度。黃帝是中原各族***同祖先,文德武功兼備。

雖然傳說中黃帝因為阪泉之野的大戰而戰勝蚩尤得以服天下,但他更是文德昭彰。所以,西漢皇叔劉向在他所主編的《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

昔者黃帝治天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百宮正而無私,……道不拾遺,市不豫賈。

傳說中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縉雲氏,壹般認為這是把我國北方許多氏族的稱謂融合於壹身的結果。

相傳黃帝曾經為了同蚩尤作戰而訓練熊、羆、貅、虎、貔、等6種野獸。據專家考證,這些野獸為部落圖騰。黃帝統壹了各部落,才得到了廣泛推崇。後人尊其為始祖神,也與他“統壹”大業有關。

周代將《雲門大卷》作為“制禮作樂”的祭祀天神的舞蹈,這說明了黃帝在戰勝蚩尤之後,在周代已經不僅是民間傳說裏的統壹之王,而且已經上升為神的代表,這是有比較深刻含義的。

還有,《大章舞》作為周代的祭祀性樂舞,《大章》祭祀的對象是“地祇”,也就是地神。

《大章》原本是唐堯時代記功性樂舞,根據傳說它的內容原本是為祭祀上帝,並由堯的臣子質所創作,後來的秦國呂不韋在他所主編的《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記載: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周代的《六代舞》也有把這壹樂舞稱之為《大鹹》的。根據古籍《周禮·春官宗伯下·大司樂》中的記載,祭祀唐堯的樂舞《鹹池》,原本祭祀的對象是黃帝。

到了唐堯時代,如果有所“增修”,那也就是在基本保持原名的

基礎上改叫做《大鹹》。如果“樂體”沒有什麽變化,就把原名改掉,叫做《大章》。據此可以看出,周代將《大章》列入《六代舞》,大約是更多地

保留了唐堯時代樂舞的面貌。還有,《大韶舞》是傳說中祭奠帝舜的樂舞。舜是古代的賢明君主,古籍《尚書·舜典》記載他曾經巡行四方,咨詢四嶽,善選賢人。因此,周代以此舞祭祀“四望”,也就是四方,還有的說是指名山大川,或者是日月星海的。

傳說舜命夔以樂舞教育貴族子弟,因此這既是帝舜文德,又被後人提煉為中庸之德,大約《大韶》樂舞也具有“中庸”為美的特點。

對此,史籍中多有記載。如古籍《尚書·堯典》記載《韶》時用“八音克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這便是說人們用器樂音律之間的配合,來達到人神溝通、協調的作用。

南宋學者羅泌在《路史·後紀》中記載:

韶者,舜之遺音也,溫潤以和。

《大韶》經過了周代確立,又經歷了歷代傳衍,最終它成為了“文舞”代表作。除去享受了皇家王朝尊敬之外,還受到民間喜愛。

湖南湘潭的韶山,就流傳著古時舜帝曾在此演奏過《韶》樂,以致吸引了鳳凰飛翔,麒麟歡舞,韶山這個地名由此得來也與它有壹定的淵源。

廣東韶關附近有壹塊巨石,名為“韶石”,傳說這就是當年舜帝曾經巡遊此地。舜帝曾經在這裏演出過《韶》樂。

如果聯想到《大韶》舉行往往是“拊石擊石,致舞百獸”的情形,似乎這《大韶》之樂與石制的樂器有關,也許石頭也是樂舞表演時的神聖“道具”吧?

《大韶》不僅有隆重祭祀意義,在長期發展中也逐漸豐滿,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相對有機統壹,具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

據後來的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左丘明所著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

吳國公子季劄曾經遊歷衛、鄭、徐等國。到達魯國時,自然要求觀賞周代樂舞。他對《韶》是極力推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嘆為觀止。

據《論語·述而》記載,孔子曾經在欣賞《韶》樂之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稱贊這支樂舞是盡善盡美的,可見人們對它評價之高。還有,《大夏》原本是人們歌頌夏禹的樂舞,後來周代人們把《大夏》用來祭祀九州山川,大概是因為禹是古代以治理洪水而傳頌後世的。古籍《尚書·大禹謨》中記載:

禹克勤於邦,克倫於家,敬承堯舜,外布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