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院的答復》。
1953年12月,陳寅恪先生當年在清華的學生汪篯帶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副院長李四光的親筆信,來到廣州中山大學,邀請陳寅恪先生北上,出任中科院歷史所二所所長,汪篯當時亦建議陳老接受此職,陳老聽後勵聲呵斥:妳不是我的學生。最後,還是由陳老口述,汪先生執筆,寫下了這封《對科學院的答復》的回復信,體現了陳先生獨立自由的思想精神。
擴展資料:
1、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壹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2、《對科學院的答復》內容節選:
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三光而永光。”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壹死乃以見其獨立自由之意誌。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誌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壹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