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面積約60平方公裏,其中湖面6.5平方公裏。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壹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裏湖、北裏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壹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擴展資料
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鉆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壹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壹帶為中心,曾發生過壹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巖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
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鉆孔采取的巖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誌留、泥盆紀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
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叠紀石灰巖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巖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西湖參考資料: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西湖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