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動物代表正義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壹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壹只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壹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壹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處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鬥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誌》。 《後漢書·輿服誌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誌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臺》第壹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義女神忒彌斯是法律的象征。從中世紀始,這位手持天平與利劍,蒙著眼睛的女神,就棲息在城市法院的屋檐之上,居高臨下,支撐著西方文明對於法律的信仰。在中國,法律的象征則是獬豸(讀xiè zhì)。 出身——未解之謎 獬豸,也稱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頭生壹角,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臯陶左右,能辨明善惡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為此,從誕生之日起,獬豸就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各種法學教材對於“法”字的造字結構的解釋:古體的“法”寫作“灋”,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則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則“去”之。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得見,獬豸的尊容自然引發了學者們無窮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史記集解》認為它是黃帝時代神仙所贈的神鹿,而《說文解字》則指稱它長相酷似牛,而後世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神羊說。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外,還有壹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在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基本上都是壹角之羊的造型,而其他形象如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後,由此認定神羊說更接近事實。 在真身為何都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就認定獬豸的存在,不免有道聽途說之嫌。明代壹位謝姓學者就對獬豸頗不以為然,他撰文說:很多法官沒有神獸傍身,卻仍有斷案如神之名。而作為他們前輩的臯陶,堂堂審判之神,居然要依賴神獸成就自己的名聲,豈不荒唐?按照這樣的邏輯,既有獬豸,又何用臯陶? 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壹直受到歷朝歷代的追捧。獬豸頻繁地出現在廟堂之上,風光無限。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王得壹獬豸,並制成了獬豸冠,帶於頭上,取能辨曲直之意。這種獬豸冠呈現高桶狀,形如“鐵柱卷”。此後上行下效,這種樣式的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臯陶像與獬豸圖成為了衙門必備的裝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慣壹直延續下來,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壹律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作為“任法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就連東坡先生也拿獬豸做文章。東坡先生的《艾子雜說》中就有“獬豸辨奸”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齊宣王與艾子的壹次聊天。 這天,齊宣王問艾子,先生可曾聽說古代有壹種叫做獬豸的動物?艾子回答說,堯帝時代曾經有過這樣壹種兇猛的動物,被飼養在宮廷之中。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忠臣與奸臣,如果遇到奸臣,就用角把它放倒,變成自己的大餐。接下來艾子的話則更為辛辣,他說,如果朝堂之上仍有獬豸這種神獸在,那麽它肯定不缺食物果腹。 東坡先生巧妙地借用獬豸的特性,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意味深遠。 由“灋”到“法”,獬豸雖然已在“法”字中被隱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能被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