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揚州玉器的歷史發展

揚州玉器的歷史發展

揚州的琢玉工藝源遠流長,古籍《書經·禹貢篇》便有“雍州貢琳瑯”、“揚州貢瑤琨”的記述,把揚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雖然《禹貢篇》中所指的揚州,當時地域寬廣,為“天下九州”之—州.琢玉工藝所在地不壹定在現代揚州地區內,但其歷史淵源是可以證明的。1977年在揚州蜀岡尾閭,發現新石器時代後期氏族公***墓葬60多處,有石斧、石錛、玉璧、玉琮等器物,說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們就在這裏生產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動。解放後在揚州境內發現和清理的百余座漢墓中,出土玉器數以百計,達數十個品種。唐代揚州琢玉,在手工業興盛中有新的發展,貴族豪門用玉件裝飾樓閣,所謂“雕欄玉戶”。唐僖宗時,鹽鐵史高駢在揚州建有“禦樓”,用金玉制作蟠龍蹙鳳數十萬件,裝飾其中。高駢還將多年搜刮的揚州玉器珠寶數萬件獻給朝廷。唐代民間以玉器為佩、飾品亦漸開風氣。宋代揚州玉器已向陳設品發展,花鳥、爐瓶等品種日益豐富,造型、琢磨藝術水平大為提高。清乾隆時,揚州琢玉進入全盛時期,清宮中重達千斤、萬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為揚州琢制,其中重逾萬斤被稱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成為稀世之寶而名聞遐邇。 揚州琢玉工藝發展到清代中葉,可以說諸品齊備,藝術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間進入全盛時期,揚州成為全國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產制作中心之壹。兩淮鹽政除在建隆寺沒有玉局,大量承劃清朝宮廷各種大型陳設玉器外,每年還按歲例向朝廷進貢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潔白無瑕,凝膩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為“揚州八貢”之壹,每年都要大批送繳宮廷,供皇宮內院陳設或作為對臣下進行獎賞的“禦品”。

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宮中重達千斤、萬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於揚州琢玉藝人之手。由此可見.清代揚州琢玉技巧和藝術水平之高,生產規模和作業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實是前所未有。這些大型玉器的制作,成器後所表現出的莊重、質樸、渾厚的特色與揚州中、小件玉器典雅秀麗的特色成為鮮明的對照,這對以後揚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藝術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 進入20世紀50年代,揚州琢玉業開始復興,成為現代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區。無論從品種門類上,還是技術實力上,在全國同行業中都名列前茅,多次榮獲國家質量獎的金、銀杯和珍品獎。現在,揚州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及工藝美術名人15名,高級工藝美術師等專業技術人員72名。幾十年來,揚州玉器精品叠出,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保留了傳統玉器圓潤渾樸的風格,並以典雅靈秀見長,無愧為現代中國玉器的優秀代表。

今天的揚州玉器,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優良技藝。藝師們設計制作了大批造型優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藝術水平仍居僵前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揚州玉器分爐瓶、人物、花鳥、走獸、仿古、山子雕6個類別,品種齊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寶塔爐》,在全國玉器評比中壹鳴驚人,1981年在東京、名古屋專櫃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贊賞。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級八面,高105厘米、寬32厘米,以8根玉鏈、440圈鏈條從四方連接四塔,構成群體,是古往今來玉塔中的壹件罕見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圖》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寬90厘米,重達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為題材,集樂山大佛、大足石佛、龍門大佛和雲岡石佛於壹體,構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時,引起轟動,首都新聞界紛紛發布消息,並給予高度評價,香港報紙稱這件碧玉山是繼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圖》之後二百年來僅見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國玉石雕刻技藝的新水平。1989年運用薄胎工藝琢成的青玉《百壽如意》,1990年運用山子雕工藝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國圖》,均榮獲國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經國家評定為珍品,現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