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古人的文字和數字

論古人的文字和數字

古人的“名”和“字”也常用來表示家族中的世代。先秦時期,名、姓前常加賈伯(孟)、、嵇表兄弟,如伯夷、叔齊,伯為兄,蜀為弟;字,是“仲”的第二胎;孟姜女是姜的長女。漢代以後,在“名”或“字”中逐漸用相同的字或偏旁來表示對等關系。比如唐代抗安祿山的名將,他的弟弟顏耀卿、顏* * *就用了“清”字,他們的堂弟顏真卿(書法傳世)也用了“清”字。宋代文學家蘇軾和蘇轍的兄弟* * *用偏旁的“車”來表示同輩。的兒子(明光宗)、朱、朱等。,第二個字* *用“常”,第三個字* *用“居”;在景山上吊自殺的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的哥哥朱由校(明朝Xi),他的堂弟朱幼郎(南明李勇)、朱幼松(南明洪光)用的是“由”字,第三個字是“由”。在這種情況下,名字中的第壹個字是父親和祖父使用的姓,第二個和第三個字的壹半是兄弟和其他人使用的輩名,只有半個字是具體到個人的。

除了名字和文字,壹些古人也有數字。“豪”是壹個固定的別名,也稱別稱。封建社會中上層人士(尤其是文人)往往基於居住地和利益而取自己的名字(包括齋名和房名)。比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夜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劉如舉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朱用純的白鹿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綽號(如蘇東坡、鄭板橋、朱柏廬等。)甚至超過了他們的真實姓名。昵稱是用戶自己起的,不像名字會受到家族和輩分的限制,所以妳可以更自由的表達或者標榜用戶的某種情緒。“外行人”和“山人”等常見昵稱意在表明用戶鄙視李璐的興趣。宋代歐陽修晚年的號是“六壹居士”,根據壹本萬卷書,壹千卷古銘,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和壹個老人本人,六個壹。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憂國憂民,義憤填膺。被達官貴人譏笑為不守禮儀,故自稱“放翁”,以示對他們的鄙視。明末畫家朱耷在明朝去世後取了“八大山人”的綽號(八大寫得像“哭”而不是“笑”或“笑”,意為“在危難和苦惱中”),以表達思念祖國的悲痛和憤慨。當然,更多的官僚士紳和封建文人取各種好聽的綽號,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是別人認可的,是對人的描述和描寫。春秋時期,百裏奚被貶為楚國,秦穆公用五張皮(音古,指黑公羊)贖回了秦湘。他被稱為“吳醫生”,這可以算是壹個古老的綽號。唐代奸臣李義府,人稱“笑中之刀”(成語“笑中之刀”的由來),又名“貓”;到了宋朝,王玨當了十幾年宰相,除了“接令、接令、傳令”,什麽都不幹。當時外號叫“三令”。這些貶義的綽號生動地勾勒出封建官僚的嘴臉。《水滸傳》中,梁山的108個人都有綽號,大部分都準確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征。這些昵稱是眾所周知的名字。

除了上面提到的單詞和數字,歷史上還經常用名字代替人名:

1.地名(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和就業地等。).比如東漢的孔融叫孔北海,唐代的韓愈叫韓昌黎,柳宗元叫或劉柳州,宋代的蘇轍叫蘇鑾城。在封建時代,以人名的位置來命名,是壹種尊重的表示,叫做“望地”。但清末有人做了壹副對聯:“丞相合肥瘦於世,農夫常熟荒於世。”第壹部分指的是曾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第二部分指的是曾任戶部大臣(農務大臣)的翁同龢(常熟人),但卻用“望地興嘆”的雙關語諷刺了封建官僚的貪婪和奢侈。

2.官銜(包括頭銜和頭銜等。).比如東漢的叫馬(曾為將軍),參軍的班超叫班定遠(曾封丁)蔡邕叫蔡中郎(曾為中郎將),三國的嵇康叫季中三(曾為中三省大夫),唐代的杜甫叫、杜甫(曾為工讀)

3.弟子或後代給予的尊稱。如宋代周敦頤稱連川先生,北宋呂本中、南宋呂祖謙先後稱東萊先生,明代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也有死後由弟子和後代給予的尊稱(“私溢”),如隋代的王通雜文、晉代的靖節等。

四、謚號,即皇帝死後授予的榮譽。比如宋代的包拯叫包,嶽飛叫,明代的徐光啟叫許,清代的紀昀叫紀文達。

第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代具體同姓的人。例如,大岱和是指漢代的學者和戴生的叔叔(他們編寫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和禮),而晉代的作家阮籍和阮賢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成為“叔叔”和“侄子”的同義詞),以及南朝的作家。唐代的老杜(也叫大都)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蕭肅指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

6.用幾個姓氏稱呼特定的人。比如“路易”指的是商伊尹和周;“班馬”(或“班瑪”)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代詩人中,“杜麗”是李白、杜甫,“白元”是元稹、白居易。“劉漢”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南朝另壹位詩人謝朓合稱“三謝”;“二程”特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並稱為“三蘇”。

七、在唐代,人們常常以姓名和官職來稱呼。王維右的詩《送元二至庵》("勸君壹杯酒,平白出陽關"是名句之壹),以及唐代的許多詩,如答王十二、給友人劉的壹個建議、與李十壹醉憶元九、送沛十八南、送二十二員秋等。,都算是第壹人稱。比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劉八,元稹是元九。第壹線也可與姓名、官職合稱,如裴圖南稱裴十八圖南,杜甫稱,白居易稱白二十二舍人。宋代也有這個習俗,比如秦觀叫,歐陽修叫歐九,黃庭堅叫黃九。

上面說的封建社會的名字和店名,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的壹部分。今天我們只是用名字作為古人的代號,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但是,由於它們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很長,應用也很廣泛,所以我們無法完全避免。比如《宋正琦》的作者,文筆細膩,文筆好,還取名宋瑞(三個字是吉祥、好、吉祥的代名詞)。歷代常稱他為“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爵位),其作品也有“文山集”、“文丞相”等稱謂。又如,《四庫全書》中以“王”字命名的作品有50多種,大多以字號或其他名稱命名,如集(唐字)、集(明王大名)、王陽明集(守仁尊稱)、宮泉書等還有許多王姓人士的選集,書名根本沒有名字,如《臨川集》(安氏祖籍臨川)、《鳳州筆記》、《益州山人碑記》(世貞,又名鳳州,亦稱益州山人)、漁陽的(王慶世貞,漁陽山人)。如果我們對古人的名字和體型壹無所知,我們根本無法識別他們。所以,要想閱讀古籍,研究古人的思想和風格,還是要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