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香薷入藥的作用是什麽?

香薷入藥的作用是什麽?

香薷是壹種常見的中草藥。壹般香薷都是地上入藥。香薷主要有發汗、解表、消水腫的作用,所以香薷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尤其是夏季,也可用於消除水腫。那麽,香薷入藥的作用是什麽呢?香薷的藥用功效有哪些?

香薷是皺葉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和香薷。簡歷。蔣相如。唇形科的。前者叫香薷,後者叫香薷。東紫蘇主要產於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它是野生的,大部分是自己生產和銷售的。香薷主要產於江西省漪汾縣。是壹種產量大、質量好的栽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夏秋兩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切成段,生吃。

這藥味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祛濕,和中,利水消腫。

app應用

1.又冷又冷。本品辛溫,入肺經,能發汗解表散寒;味香,入脾胃,能祛濕中焦,祛暑。多用於脾胃濕熱的風寒感冒,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重,無汗,痞滿厭食,苔膩,惡心嘔吐,泄瀉,可緩解風寒內生濕濁。此證多見於夏季貪涼飲寒之人,故有“香薷為嶽夏解表藥”之稱,常與厚樸、扁豆配伍,如香薷散(和記舉方)。

2.水腫腳氣。本品味辛,清熱通經,能發汗散濕於肌表,還能宣肺氣,通上氣,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常用於水腫伴表證。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水腫,白術如腎實逐瘀丸(外臺秘方),可單用或合用。

用法用量:煎服,3 ~ 9克。出版用,量不宜過大,不宜久炒;用於利水消腫,量要稍大,必須精煎。

使用註意事項:本品辛溫,發汗力強。不宜用於表虛、多汗、暑證。

古籍文摘

1.《名醫錄》:“霍亂主要是腹痛、嘔吐、水腫。”

2.《滇南本草》:“解表祛邪,治中暑、頭痛、腹瀉、腹痛、熱咳、發汗、暖胃、和中。”

3.《本草綱目》:“天下治暑病,以香薷為先藥。但夏季乘涼飲寒之人,致楊琪被陰邪所克制,則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上吐下瀉,或霍亂,宜用此藥散楊琪,利水蓋脾...香薷是嶽夏緩解表證的良藥,如冬、月用麻黃。氣虛的人不能多帶衣服。現在的人不知道暑熱傷元氣,不管有沒有生病,只是用茶代替,說可以消暑。真是癡人說夢。”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含香芹酚、麝香草酚等成分;還含有甾醇、黃酮苷等。

2.藥理作用:揮發油有解熱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和胃腸蠕動。該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和腦膜炎球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劑具有抗病毒作用。此外,香薷酊能刺激腎血管,使腎小球充血,濾過性增加,有利尿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香薷6 ~ 10g,薄荷6 ~ 10g,厚樸3 ~ 8g,扁豆10 ~ 12g,極速散0.5 ~ 1包,煎服,1天。用牛至顆粒(由東紫蘇所含揮發油百裏酚和香芹酚制成),每次1袋,每日1次,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222例,取得良好效果(湖北中醫雜誌,1990,(3): 15)。

藥膳

1,藥用方法

以香薷為藥,煎服,每劑3-9克。用於發汗解表,用量不宜過大,煎煮時間不宜過長。用於利水消腫、治療水腫時,劑量宜略大,宜濃煎。

2.香薷粥

材料:香薷10g,大米10g,糖適量。

做法:選擇幹凈的香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水煎取汁,多加大米煮粥,使用前根據個人口味加適量糖。

功效:此粥能祛濕、和胃、解暑,特別適合夏天服用。

3、香醇飲料

材料:香薷10g,白扁豆、厚樸各5g。

做法:水煎服後飲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濕和中,適用於夏季感冒及脾胃不適者。可以當涼茶解暑,《紅樓夢》裏林黛玉喝的就是這個。

4、扁豆香薷湯

材料: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

做法:將白扁豆、香薷用清水洗凈,洗去外面的灰塵,然後加入2碗水,煎25分鐘即可喝湯。

功效:白扁豆能醒脾除濕。此湯能清熱解表,祛濕和中,主要用於暑傷、暑濕、嘔吐腹瀉、體熱無汗、腹脹疼痛等癥。

5.荷葉香薷湯

材料:香薷10g、荷葉10g(鮮荷葉30g)、陳皮10g、薄荷5g。

方法:先將香薷、荷葉、陳皮煎煮30分鐘左右,再加入薄荷煮5分鐘,然後在汁中加入白糖,即可作為茶飲用。

功效:暑、氣、濕、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