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潁川人,原學法家,誤編經學《尚書》。以此為起點,他不斷給文帝寫信,發表了壹系列改革建議,得到了當時太子的賞識。
景帝即位後重用晁錯,晁錯投桃報李,冒著生命危險登上劉家江。晁錯被殺,當然是因為他的戰術拙劣,但景帝的天真是主要原因。晁錯雖然被殺了,但他的戰略還是執行了。這也是給後人壹個借鑒,讓變法的大臣們更加謹慎,在為國家做打算的同時也審視自己,以免重蹈晁錯的覆轍。
[學者出身的政治家]
晁錯年輕時研究過沈步海和商鞅的法律思想,他的很多同學都在司法部門找到了工作。晁錯除了學法律,還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所以在太常寺工作,負責祭祀、教育、禮儀等事務。
《秦始皇葬書》對漢代影響很大,導致大量典籍流失。因此,漢朝有責任收集古籍和記錄。在中國皇帝統治時期,甚至連著名的古籍《尚書》都無法收藏。知道了《尚書》的內容,我四處看了看。
是晁錯太常廟的奇聞,壹個專門研究歷史的官員,所以被派到濟南跟傅盛學習《尚書》。晁錯聽不懂傅盛說的山東話。他九十多歲了,口齒清晰。在傅盛女兒的翻譯和講解下,最終編輯了28篇《尚書》。晁錯回京後,把《尚書》的大致內容告訴了文帝。文帝非常高興。他封晁錯為太子舍人,後來升為太子門下,都是輔佐太子的官員。
古代有很多學者成為政治家的例子,也有很多熱衷於政治的人曾經以學者自居。晁錯對《尚書》的了解應該是有限的,傅盛的交代也不清楚,所以晁錯編的書很少有人能看懂。傅盛的弟子後來整理了傅盛自己的解釋,編成了壹部大書;其實傅盛的《尚書》是回憶和壹些不完整文章的綜合。後來孔子在孔府的墻上發現了完整版的《尚書》,卻發現了傅盛的謬誤。
[熱衷於法律改革的文學名人]
晁錯對改革非常熱心。他在太子手下做官的時候,寫過這篇文章《論太子,知術數》。它宣傳需要某些技術來治理國家,並倡導許多法律思想。雖然被文帝封為大夫,但骨子裏還是受法家思想支配。
晁錯的文章寫得很有氣勢。當時還有壹個人才賈誼,和晁錯壹樣有才華。中國皇帝欣賞晁錯的才華,但認為他的理論過於前衛。因此,他被送到王子那裏,這意味著他可以再次體驗。後來擔任太子家令的晁錯,是太子身邊的重要官職,劉裕心齊也對晁錯大加贊賞。在晁錯太子家,他被稱為“智囊”。由於他思維活躍,在輔佐太子的同時,經常發表壹些文章,如《閆冰實錄》,《守邊全農書》,《歸肅書》,《舉賢良對策》等。在當時影響很大,是歷史上優秀的政論論文。晁錯每次發表文章,都很註意這個機會。比如《閆冰實錄》是匈奴入侵邊疆時出版的。他在關鍵時刻發表重要文章,使晁錯成為當時著名的士大夫。
晁錯的《說武》充滿激情,受到文帝的高度贊賞。晁錯還寫了《守邊勸農疏》和《養民疏》兩篇文章,專門提出要加強邊防,用移民邊防來保衛國家。晁錯的建議雖然沒有被文帝采納,但他的地位卻因為他的書信而壹次次得到提升。“修身戰略”完成後,
晁錯擊敗申屠嘉。
年輕的太子劉啟即位後,立即重用晁錯,讓他做了首都的文史總長。此外,景帝還經常單獨召見晁錯。當時的宰相是申屠嘉,壹個老臣,但是皇帝要處理政事,總是要和晁錯商量,申屠嘉完全被冷落在壹邊。
為了減少改革阻力,晁錯應該團結或者拉攏朝鮮大臣。申屠嘉是壹個從小官爬上來的宰相。他沒有多少政治觀點。袁盎三言兩語就能讓申屠嘉聽話。原因只有壹個:——。他只關心自己的權力,不考慮別的。如果晁錯多壹些袁盎那樣的拉攏手段,改革的阻力就會大大降低。但實際上,晁錯選擇了對抗。
申屠嘉壹直想攻晁錯,就在——年劉邦父廟旁邊,太上殿。大門的開啟方向不協調,晁錯覺得走路不方便,就在太上殿的墻上多開了兩道門。申屠嘉覺得自己終於抓住了晁錯的把柄,於是奏稱罰款皇帝,要求嚴懲晁錯。晁錯被景帝寵信,怎麽會被殺?最後,景帝明確為晁錯辯護,認為晁錯砍的不是殿墻,而是空出來的地方。寺廟外的墻被公開掩蓋。申屠嘉不敢與皇帝爭辯。回國後,他對舍友大發脾氣,說如果他知道了這件事,最好先殺了晁錯再上報皇上。申屠嘉為此憂心忡忡,不久就病死了。申屠嘉死後,沒有人能挑戰晁錯的權威。從來不喜歡晁錯的人,比如袁盎,壹直都是諸侯王身邊的高官。晁錯雖然贏了,卻把自己置於更大的對立狀態。
火中取栗,必有代價
晁錯做了古代秀才後,覺得皇帝對自己好,應該報答。當時王朝內部最大的問題是公元前。為了鞏固劉氏家族,劉邦賞賜了壹大批王氏同姓。這些王子不僅可以控制軍隊,還可以在自己的國家采礦和投資。尤其是齊楚吳三王,他們的勢力非常強大,直接威脅到中央的權威。於是,晁錯提出了削族的建議。
裁諸侯對中央政府非常有利。問題是站在最前沿的人必然會遭到報復。晁錯提出削族後,父親坐不住了。他爸爸在老家,離c君更近,感覺壓力更大。他從家鄉趕到長安,勸說晁錯放棄割據。他指出,伐諸侯是皇帝的家事,其他家族互相爭鬥是違背“仁”的原則的。即使降藩成功,皇位穩固,晁氏家族也危在旦夕。晁錯的父親見晁錯不聽自己的話,回家後不久就自殺了。
至於晁錯,他不知道會面臨什麽樣的局面,但他認為有皇帝的支持,壹切都可以解決。晁錯提出“削諸侯”的政策後,朝廷經過討論,最終采納了晁錯的方案,開始雷霆削諸侯。首當其沖的是、焦、楚王和,而那些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王公們則奮起反抗。
[不知道戰略的成本]
王武早就想造反了。聽到宗室的命令,王留印、膠東的劉王雄渠、廟川的王留現、濟南的劉王碧光、的劉鄂、王昭六貴等被召來進犯。他們在歷史上被稱為“七國之亂”,口號是“殺死晁錯,清除君主壹方”。
景帝年紀太小,面對突如其來的叛亂,嚇得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晁錯建議皇帝自己遠征,他卻躲在首都。在壹個群臣不斷造反的時代,這樣的建議難免讓皇帝的心顫抖。況且晁錯對袁盎的處理明顯不合理。
袁盎確實接受了吳王的賄賂,但在叛亂之前,吳王就想殺袁盎,袁盎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逃脫,這說明他沒有參與叛亂的嫌疑。但晁錯想讓袁盎負責知道太子要造反。在這種情況下,景帝聽了袁盎的話,認為殺了晁錯就可以解決謀反的問題。於是,景帝派官員到晁錯家裏,謊稱皇帝要召見,要求晁錯穿上朝服,坐馬車去見皇帝。可憐的晁錯信以為真。馬車到了長安城東,導官突然拿出聖旨,砍晁錯的腰。
景帝殺了晁錯後,國王並沒有停止反抗,景帝知道自己被騙了。在周亞夫等將領的鎮壓下,太子的叛亂在三個月內平息。晁錯雖然死了,但他的思想最終還是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