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亦稱“帝舜”、“虞舜”。
在上古先王裏,舜大概是功績最偉大的壹個。
所以,魏征所撰《九成宮醴泉銘》裏,吹捧唐太宗李世民“功高大舜,勤深伯禹”——功勞高過帝舜,勤勇甚於大禹。
關於“舜”,古籍裏講述最詳細的,大概非《史記.五帝本紀》莫屬。原文不短,恕不詳引。
概括地說,舜的功績大致如下——
第壹,舜的父親和繼母對他都不慈善,可他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動全家和睦相處,致使生活蒸蒸日上,且無奸佞作為。
第二,在帝堯對舜考察期間,他穩步推行五種倫常禮教;整飭百官各行其責;並展四方之門以迎各方諸侯來朝;還親入山林川澤攝行祭事調和陰陽。
第三,舜繼帝位後,依天象以勤人事;觀察北鬥運行辨別四時節令物候;以“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料理與民生有關的“七政”;還以五種瑞玉祭祀六宗之神;並且發現了大禹。
第四,舜東巡泰山祭天,接見東方君長統壹歷法;還整齊音律和度量衡;修定五種禮節;規範不同等級臣下入覲所獻禮物。
第五,舜南巡西巡北巡,規定五年巡狩壹遍;期間四年按方向所有諸侯朝京壹次;巡狩和朝見中論功行賞。
第六,以畫象的象刑作為主刑;以流放之法代替“五刑”;以鞭笞作為懲治辦公有誤的刑罰;可以用“金”贖刑。
第七,流放***工到幽州;流放歡兜到崇山;竄逐三苗到三危;流貶鯀到羽山。判處此“四罪”,天下皆服。
第八,舜前後任命了二十二位賢能之人擔任適合的職務。又把壹部分不服從管理的苗民遷去了北方。
舜三十歲時被堯任用;攝帝位三十年;即帝位又五十年,而後“陟(zhi)方”,就是“賓天”了。
司馬遷的《史記》,寫於公元前100年前後。他寫《五帝本紀》,包括舜,依據什麽呢?
他主要依據的是“六經”,特別是其中的《尚書》。除此之外,他還參照了《左傳》、《國語》、《世本》等先秦古籍。
先秦古籍中,對舜記載最詳細的,是《尚書.堯典》。
漢代的時候,有人獻給皇帝《古文尚書》,就是躲過秦皇焚書保留下來的用先秦文字寫成的《尚書》,其中有《舜典》。鄭玄以後的學者們做了反復研究,認為,《舜典》其實是《堯典》的最後壹部分拆分而成。晉代,又有梅賾所獻的偽孔傳《古文尚書》,《舜典》壹篇,只是被偽造了二十八個字而已。
所以,後世說到舜,基本都以《堯典》記載為基準。
如何看待“舜”這個人物?
大致可以參考如下幾點——
第壹,古籍中最早出現“舜”,是在《天問》中,應該比《堯典》還早。
《天問》成篇,當在春秋中前期,並非屈原所作,只是後人認為是屈原的作品。
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成書的《國語.魯語》中,亦將“舜”作為商族的始祖神。
第二,“舜”最初應該是商族的始祖神。
《天問》裏,“舜”是商代的始祖神,與商代ト辭中高祖“夒(nao)”相當。
王國維考證,“夒”,幾經形訛,成為“俊”。《山海經》中,已將商族先祖寫作“帝俊”;又由聲類同而作“嚳”,《山海經》中亦見之,是為帝俊分化之壹;後又分化為舜。
《孟子.離婁下》說,舜“東夷之人也”。
《墨子.尚賢中》亦雲,“舜耕歷山”。《水經註》說,歷山在雷澤,今山東境。
晉代郭璞以後,特別是近代學者,根據“俊”“舜”音轉及各種資料,大多贊成“舜”即“俊”。
總之,“舜”最早是東方鳥夷族的商代始祖神是可信的。
第三,“舜”的地位後來發生了變化。
《禮記.祭法》,將商族始祖神改成了嚳。
《帝系》中,嚳又進壹步成為摯、堯、商、周四族的***祖。舜,“降格”成了與嚳並立的顓項世系下的壹個裔孫。
戰國時期,儒墨兩家,形成了“堯、舜、禹”成為前後禪讓的三代聖王。
特別是儒家,把“堯舜禹”擡升到萬世楷模典型聖道的高度。
第四,《中國大百科》關於“五帝”的評介值得參考。
其大意是,五帝是上古先民對祖先崇拜流傳下來的傳說。但傳說往往有歷史的影子。
《孟子》說,舜“生於諸馮(現在的諸城),遷於負夏(現在的濮陽),卒於鳴條(現在的開封)。
據此來說,“舜”很可能是上古時期黃河下遊東夷部落壹個有名的軍事首長。其作為商的遠祖,所處的時代,大約與禹同時。
舜和堯,成為東方夷族的主要代表,並在與西方夏族有過長期交往後——這個交往,是從黃帝時期開始的,最終在黃河中遊地區結成了部落聯盟。
舜和堯,以及禹,先後交替擔任了部落聯盟軍事首長。
這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三聖傳授”的時代。
實際上,這個時代,也是中國上古父系家長制氏族部落聯盟的實現及解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