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g jiá
2 英文參考Kǒuhéliáo LI19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長頰疑為長頻之誤,口禾髎穴別名[1]。見《針灸聚英》。長頻為經穴別名[2]。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大全》作長髎;《針灸聚英》作長頰;《針灸大成》作長頻[2]。即禾髎[2]。
穴位 口禾髎 漢語拼音 Kouheliao 羅馬拼音 Holiao 美國英譯名 Stalk Bone 各國
代
號 中國 LI19 日本 19 法
國 莫蘭特氏 GI19 富耶氏 德國 DI19 英國 Li19 美國 LI19
口禾髎為經穴名(Kǒuhéliáo LI19)[3]。出《針灸甲乙經》。即禾髎,代號LI19[4]。別名和窌、?、長頻、長髎、長頰、長顪[4]。屬手陽明大腸經[3]。口指口部,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3]。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屍厥等。
4 長頰的別名和窌(《備急千金要方》),長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長頰(《針灸聚英》),長髎(《針灸大全》),長顪[4],?[4]。
5 出處《針灸甲乙經》:禾髎,在直鼻孔下,俠(挾)水溝旁五分。
6 穴名解口指口部,禾指谷物,髎指骨隙,谷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3]。
《說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凡禾之屬皆從禾。”髎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唇溝之下方而言。本穴在鼻孔下,上頜骨的犬齒窩中,五谷之馨味,由此入鼻,故名禾髎。[5]
7 所屬部位面[6]
8 口禾髎的定位標準定位: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7][8]。
口禾髎位於面部,橫平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鼻孔外緣直下,水溝旁開0.5寸[3]。
口禾髎位於鼻翼外緣直下,與水溝穴平齊處[4]。
口禾髎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口禾髎穴的位置
9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臥位,人中溝中線上、中1/3交點,再向鼻孔外緣直下取穴[9]。
10 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3]。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眶下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唇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並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通過[4]。
11 口禾髎的功效與作用口禾髎有祛風邪,通鼻竅作用[3]。
口禾髎通於齒根,故治齒痛[5]。
口禾髎近於鼻,故治鼻塞鼽衄[5]。
12 主治口禾髎穴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屍厥等。
口禾髎穴主治口?、鼻塞不通、鼻衄[8]。
口禾髎主要用於口面部及鼻部疾患: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口?、鼻息肉等[4]。
口禾髎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等[4]。
口禾髎穴主治鼻塞,鼻衄,口?,口噤;屍厥[9]。
13 配伍口禾髎配地倉、頰車、陽谷治面神經麻痹[3]。
口禾髎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3]。
口禾髎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3]。
口禾髎配地倉、頰車、上關、牽正、地倉、四白、陽白,治面神經麻痹[9]。
口禾髎配合谷、印堂、上星,治鼻塞、鼻衄[9]。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0.3~0.5寸[8]。
壹般直刺或斜刺0.3~0.5寸[3][4][9],局部有脹痛感[9]。
14.2 灸法不宜灸[8]。
本穴位於面部危險三角區,禁灸[9][3]。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禁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5]。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禾髂主之。